牡蛎 在海门东北部东灶港岸外约4海里处的黄海之中,有座闻名遐尔的蛎岈山,它盛产牡蛎,由30余个大小不等的蛎岈堆连片构成,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牡蛎堆潮涨为礁,潮落为“山”(堆),高出海平面4-5米。
牡蛎,也称“蚝”,俗称“蛎蚜”、“蛎黄”、“海蛎子”等,牡蛎为软体海生贝壳类动物。牡蛎壳形呈不规则状,左右两壳不等,右壳称上壳,左壳称下壳。一般左壳稍大而深,并固着在其他物体上,右壳平,稍小似盖,贝壳的表面生有鳞片。
牡蛎营养丰富,肉鲜味美,易于消化,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钙、铁等多种矿物质。牡蛎肉鲜食、熟食均可,其味鲜而不野,雅而不俗,古籍称之为“海族中之贵者”。牡蛎的烹调方法很多,与鸡蛋一起旺火速炒,则鲜嫩可口。若用鸡汤煨煮,更别具风味。如将牡蛎作为佐料,不仅可以调味增鲜,还使主菜易熟易烂。牡蛎肉经腌制,可作日常卤菜。牡蛎肉与面粉拌和做成牡蛎饼,则呈绿色,清香可口,是海门的一道特色菜肴。牡蛎还可入药,主治头晕、盗汗、遗精、崩漏、带下等症。牡蛎肉加工制成的蚝蛎、蚝油及罐头食品,为国内外畅销产品。牡蛎壳可作烧石灰、水泥、牙粉、电石的原料及畜禽的添加饲料。由于牡蛎一身是宝,被誉为近海“活宝”。海门蛎岈山也称之为“活宝山”。
人工养殖牡蛎,是使资源增值、扩大采捕量、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有效途径。1958年,国家水产部门曾拨款海门,试行牡蛎的开发养护。1983年,南通市科委、市水产研究所拨出经费在东灶港沿海滩涂进行人工养殖试验,已见成效,向人们展现了牡蛎人工养殖的广阔前景。海门有关部门还将开发以罐头食品为主的牡蛎加工系列,让更多的消费者品尝独特的诱人风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