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礼仪

家乡区县: 江苏省海门市

联姻

旧式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包办婚姻。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青年男女根本没有婚姻自由,更不可能自由恋爱。男女联姻,先要有媒人说媒,男女双方要门当户对。境内南部地区,男女经人说合,双方父母有意,就先“并八字”、“相亲”、“访人家”,然后“定亲”。北部地区则先由父母托媒人或媒人主动做媒为双方说亲,双方父母认为“门当户对”以后,由男方拣好日子请媒人带生月钱包,去对方索取女方出生年月日,即生辰八字帖,称通草帖。媒人将此草帖压在灶台的香炉脚下,如在3日内发生打碗坏盏,即推托不合,将八字帖退给女方。男方认可,则请算命先生“排八字”,进行合婚;如八字不合,请媒人将女方的庚帖退还,生月钱不退。

正由于包办婚姻,有些孩子在娘胎里就由父母听从媒灼作主和人家定亲;有些男孩只十四五岁,父母就为他联姻聚妻。

旧社会寡妇不准改嫁,同姓不准结婚。还有早婚、重婚、纳妾、遗弃、抢亲、拔亲、带童养媳等许多不合理现象,妇女备受欺凌,不少男子终身光棍

聘约

旧社会,境内北部地区的聘约过程比较繁琐,首先是小定,八字拼合后,男方择吉日、托媒人带礼物去下聘,正式谈妥,从此不能反悔,否则被看作赖婚而引起诉讼。男方赖婚,聘礼不退;女方赖婚,退还聘礼,赔偿办酒损失。小定礼物一般是手镯、戒子、钏儿等金银首饰或衣料及必要的茶食糕点。再是送节礼,每年端午、中秋、春节,男方备以鱼、肉、糕、酒、糖和茶食等礼品,通过媒人送给女方。女方除肉外,其他都退一半,并需成双成对,还要有糕,象征“高来高 去”,称之“回礼”。然后是送日子,男方择吉日将迎娶的婚期写在“龙凤帖”上送交女方,随帖送去龙凤喜饼,茶叶与糖、枣、鱼、肉以及女方索要的红纸袋各一只。再后是抬嫁妆,结婚前,男方给女方带一定数量的迎亲礼,如鱼、肉、糕、糖、粽和名目繁多的红纸包、香烟、茶叶和一条“还娘席”,派上亲朋好友上门取嫁妆。待女方满意后,才允许抬嫁妆。最后是待 媒酒,结婚前天晚上, 男方以上规格的餐宴酬待媒人,并计划次日的婚礼顺利进行。

旧社会,境内南部地区聘约亦有规矩,订婚(俗称吃小喜酒),男方向女方赠送聘礼,互换庚帖,确定婚姻关系。订婚后,逢年过节,男方频繁送礼(俗称“送节礼”),结婚之前通过媒人“送通风”(礼金、四包礼品),直到女方接受婚期为止。

报丧

海门人对丧葬礼仪极为重视。人死了,由其直系亲属,主要由其配偶及子女负责料理丧事。丧事繁琐,迷信色彩浓厚。对诸亲及长辈,由亲生长子披麻戴孝,亲自前往报丧。去时手持雨伞一把,进门即向长辈跪拜;亲威家招待糖茶一杯,并回赠毛巾或布匹。一般亲戚则由主家请人前往报丧。同时,到庙里为死者求神保佑,叫做“告庙”。

搁三朝

先为死者剃头、洗身、换衣,然后将遗体安放在灵堂里,一般要搁3天。停尸的房前用毛竹、廉子搭起丧棚,还要请“吹鼓手”吹打,道士做道场,扎库,剪冥衣,写牌位,布置灵堂。请木匠做棺材,邻居帮忙磨麦牺,买菜,准备吃素饭等。

到入验前夜,请人扎一顶纸轿,内供死者牌位,连同死者生前衣服、被褥等,在宅旁点火焚烧,称“烧床柴”,也叫“送西方”。烧完后,子女及亲属回到灵堂发孝衣。这时,儿子身穿白布孝服,脚穿蒲鞋,头戴麻布凉帽(帽边挂4个白绒球),手持孝棒(俗称“触活棒”),向各长老行脆拜礼。晚上有人守灵、陪夜。

入殓

这天宅前竖幡忏两根(状如旗杆)。上午,远近亲朋邻里陆续前来吊丧,带上纸帛、纸锭,有送纸币的,称“代帛”,也有送挽联、挽幡、被面等。吊丧者都向死者牌位行脆拜礼,儿子在旁还拜,请的“吹鼓手”每当有人跪拜就吹一次号筒。请阴阳先生、道士和和尚诵经、拜忏、做道场。下午入殓前,由和尚诵经,化“九千七”、“二万四”,即一人边哭,亲属边烧纸帛。亲属依次向死者遗体跪拜,随即将尸体安放在棺材里,各亲属再绕棺一周向遗体告别,叫“小殓”;接着盖棺,用大铁钉钉盖封棺,叫“大殓”。最后,将棺材移放在公堂屋的东侧,棺前摆上供桌(称“坐台”),桌子横档放置布鞋l双,桌上放死者牌位、画像或照片、香炉、蜡杆、斋供等。每天早、中饭时间,由家人端饭。

 

七数

旧时,从死者入殓那天起,每隔7天须由家人烧经祭祀(俗称“烧羹饭”),一般由儿子烧,逢三七由女儿烧。烧六七那天,要请亲邻好友吃酒饭。六七前夜也有人守灵陪夜。北部地区群众和一般富裕人家烧五七很隆重,要请和尚诵经、放施食、做道场、扎库,也有亲友前来吊唁,并将死者棺材送往墓地安葬。六七由女儿、女婿备了酒菜前来祭祀,娘家准备糕点鱼肉款待。中饭后,女儿要早回家,近邻亲友随送,一路燃放鞭炮,直送到她家门口为止。第七个七数,称“断七”,再祭祀一番,七数结束。一般贫苦人家七数照做,但一切从简。以后逢百日、七月半、八月半和九月初九,还要烧祭。逢到农历春节,自年初一至年初十,又有亲朋前来拜年、送人情的。

在死者七数期间,女儿每天早、晚要在坐台前长哭一次,叫做“哭七七”,儿子不剃头,夏天出门不撑伞,不戴凉帽,鞋子或帽子上要缝块白布,冬天不穿皮毛衣裳(羊皮袄可穿),女儿不戴金首饰。明、清时代,读书人和做官的为父母奔丧期间,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能外出做官,须在家守孝3年,称“丁忧”。

送红蛋

海门人一向重视生儿育女。若头胎生男孩,男方第一天就要向外婆家和亲威邻居发红蛋报喜;第三天要向所有邻居送米饭一碗,俗称抬“猫米饭”。在产妇分娩后的12天内,忌外人(包括亲威)进入产房,免除婴儿夭折“做朝数”(死亡)。12天后,各亲戚都来探望送礼,俗称送“产母羹”,一般都送红糖、鸡蛋、油面、糕点等物,也有给钱的。外婆家在小孩出世前送来全套婴儿衣服、尿布、被褥等。海门人婴儿开奶也很重视。一般要寻找头胎母亲或比较聪明有名望的人家的母亲的乳汁开奶。

做满月

婴儿满月,做圆子,请至亲吃满月酒。还要请理发员到家里为婴儿剃头修面,称剃胎毛。

做纪箍

婴孩周岁时,宴请各亲友饮周岁酒,俗称吃“纪箍圆子”。通东地区孩子周岁日叫“纪箍”,宴请亲友吃“纪箍”,面。中饭后,让他玩“抓鸡”。小孩坐在桌上,上面放着算盘、书本、秤、葱、泥土等物,让他任意抓取一物,借此猜测小孩长大以后的性格和出路。

祝寿

人满50岁生日,其子女和亲戚前往庆寿。一般逢9(如49、59岁......),先为其预庆,建国前,富裕人家祝寿,张灯结彩,设寿堂,挂寿幛,大摆筵席,收受礼物。父母寿庆,女儿做寿桃、寿糕,于寿辰前夕即来“暖寿”。当天,晚辈都要向老寿星拜寿。全家都吃面条象征长寿,并用大蛋糕祝寿,还要放鞭炮,热闹一番,70年代后,人们不但为老年人祝寿,甚至要为满30、40岁的中年人祝寿,经济条件好的要办十几桌、几十桌寿筵。也有提前庆寿,只自家人吃面团聚。80年代,有为10周岁儿童祝寿的。通东地区一般50岁不祝寿。如今,祝寿的形式逐渐在简化,寿筵的规模、档次,因人因事而定。

,妇女备受欺凌,不少男子终身光棍。

婚礼

旧式婚事,多数穷苦人家限于条件,婚事简单,办喜酒菜只有10碗头,客气一点用 12碗头。接新娘用独轮人力小车、黄包车、自行车或术船,坐不起花轿。有的娶不起媳妇,甚至用"抢亲"的办法,达到"成亲',目的。有钱人家的婚礼,办得十分隆重,讲究排场,大摆筵席。境内南部地区,结婚这天中午,新郎要去女家拜见父母,有钱人家随去3顶花轿,新郎、媒人、新娘 各1顶。新娘用的是大红珠花轿,其余两顶是宝兰呢轿,还抬去"食箩"(用术框制成)多只,内装 白鹅、满坛绍兴酒、沙鱼皮、猪肉、大青鱼、大鲤鱼等礼品,配以粗细乐队。下午,新郎等一行先行回府。新娘则待到夜晚时分(根据路途近远而定)出发,随带大批嫁妆,包括大量家具、铜锡器、 瓷器、各式绸缎布匹、日用化妆品等,都用"食箩',抬着,排成行列,一路吹打,送抵男家。新娘出门上花轿时,头上盖2尺见方的丝绸红布·脚下踩铜烘缸,盛满火灰;离娘家时,还由她的弟兄 在花轿后面泼水,谓"嫁出门的姑娘,泼出门的水。"花轿抬到男宅时,男方用稻草点"三叮旺 火,',请属龙属虎的男女宾相抬花烛·迎新娘出轿,并用布袋摊地,让新娘穿着花鞋从袋上走过, 不沾尘土,谓之"传代"。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同坐新床,饮合欢酒,吃和喜团圆,然后拜堂,向福禄寿三星行跪拜礼,由长辈及亲友朗读《诗经》"关睢"三章及"桃夭"三章,祝颂新婚。

 

生育

送红蛋、"猫米饭,,海门人一向重视生儿育女.若头胎生男孩,男方第一天就要向外婆家 和亲威邻居发红蛋报喜;第三天要向所有邻居送米饭一碗,俗称抬"猫米饭",在产妇分娩后的 12天内,忌外人(包括亲威〉进入产房,免除婴儿夭折"做朝数"(死亡〉。12天后,各亲戚都来探望送礼,俗称送"产母羹',,一般都送红糖、鸡蛋、油面、糕点等物,也有给钱的。外婆家在小孩出世前送来全套婴儿衣服、尿布、被褥等。海门人婴儿开奶也很重视.一般要寻找头胎母亲或比较聪明有名望的人家的母亲的乳汁开奶。

做满月 婴儿满月,做圆子,请至亲吃满月酒。还要请理发员到家里为婴儿剃头修面,称剃胎毛。做纪箍 婴孩周岁时,宴请各亲友饮周岁酒,俗称吃"纪箍困子,'。通东地区孩子周岁日叫 "纪箍",宴请亲友吃"纪箍",面。中饭后,让他玩"抓鸡"。小孩坐在桌上,上面放着算盘、书本、秤、 葱、泥土等物,让他任意抓取一物,借此猜测小孩长大以后的性格和出路。

Nostalgia(2015-05-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