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叠石桥的由来

家乡区县: 江苏省海门市

三星叠石桥市场享誉全国,名闻海外,但初来市场的人心生疑惑:市场何以“叠石桥”命

名?

清道光年间,三星横河西段拐弯处,海门县三星镇和南通县川港镇交界河边,没有桥梁,

行人赶路需绕道而行,十分不便。此处向北不远处有个土窑群,由当地人(今三星叠石村)杨国民创办,被称土窑群共有大小砖窑 5座,工场占地7埭田工人200多人,规模之大,生产砖瓦之多,远近闻名。杨家窑窑主见河上无桥,既影响群众行走,又给砖瓦

运输带来了困难。于是,他集款建了一座桥,桥墩用石条井字型叠起,造型别致,当地人称

之“叠石桥”。

1947年,由于年久失修,桥面损坏,杨家窑窑主又组织筹资修桥。杨锦刚、杨兆根、林步周、杨锦全、陈石传、郁礼明、徐锦标等几十人慷慨解囊,共捐得元麦19担,众人推选杨兆成,杨兆群兄弟俩去川港镇一粮户人家洽淡兑换石板事宜。经商谈,换得了3块(每块长2米宽50厘米的)大石板,去了12个小伙子才把这石桥板抬上船运回。上岸时,有一块断了,后来又重新买了一块。3块桥板架在两个用石片叠起的桥墩上,东西两边各有3块并列的小桥板作为引桥,桥长四五米。修桥竣工后,当地教师袁以成题字“民国36年重修”,请石匠镌刻在桥中央桥板外侧。1949年9月,政府在桥西不远处建一公办小学命名“叠石校”。1956——1961年,笔者在叠石小学读书,上学放学都在桥上经过。笔者清楚地记得,桥东侧(属南通县)有一邮政代办所,门面向南,一理发店门面向东,桥西侧(属海门县)有一小店,出售糖果、花生,花上一角钱,可买上一把炒花生解馋1956年开始,有少数农户将蔬菜、禽蛋等农副产品拿到叠石桥边销售,就在桥边、路旁、田头随地摆摊,先到先摆。以后逐渐增多,形成农工副产品的集散地。1970年三星乡建独立水系,叠石桥被拆除,筑成泥坝。桥没有了,但叠石桥作为地名沿用了下来,当地人都叫做“石桥头”。1978之前,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工副业生产受到限制,叠石桥成了农民进行商品交换活动和躲避打击的避风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政策放开。1982年12月,叠石桥市场成立。198年,叠石桥市场得到海门县工商局认可,正式成立叠石桥场贸易服务所。1987年之前,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工副业生产受到限制,叠石桥成了农民进行商品交换活动和躲避打击的避风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政策放开。1982年12月,叠石桥市场成立。1984年,叠石桥市场得到海门县工商局认可,正式成立叠石桥市场贸易服务所。1987年,经南通市人民政府批准,该市场定名为“南通市三星叠石桥绣品市场”。后经多次扩建,目前,市场拥有绣品城、家纺城、精品楼、名品广场、商贸城五大经营区域,3000多间商铺门面,9000多个经营摊位,营业面积35万平方米,2007年实现成交额203亿元,市场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市场”,“江苏省样板市场”、“打假维权无

投诉规范企业”、“江苏省五星级文明市场”、“全国百强纺织品服装鞋帽交易市场第七名”,并被中国家纺协会确定为中国家纺流行趋势推广基地。

 

Nostalgia(2015-05-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