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的第二产业

家乡区县: 上饶信州区

第二产业

区内工业源远流长,但以往每振不起。一直到全区解放时,国民党遗留下来的,电力只有上饶、铅山、婺源3个民用电灯公司,装机容量总共不到100千瓦;煤炭只剩下上饶坑口煤窑和一些规模很小的季节性小煤窑;机械只剩下一些小型手工修配厂。此外,就是一些散见于城乡的个体手工业。其时,全区工业总产值仅1996万元。1957年,工业总产值达11900万元,比1952年增长49.52%。1958-1960年,工业处于大发展时期,新建了一大批工业企业,县县办起了机械厂,社社有农机修配厂。这个时期,兴建了年处理矿石12万吨的七一三矿,年产50万吨的蛇纹石矿,日处理5000吨甘蔗的玉山县机制糖厂,年产万吨的磷肥厂和一批机械化生产的纺织厂、针织厂等。年产原煤量由解放前的7万吨增加到60万吨。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脱离实际的“大跃进”,如从1958年起,共建小高炉165座,搞“大炼钢铁”,造成巨大浪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区工业企业进入新的振兴时期,在把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的思想指导下,除德兴铜矿、永平铜矿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外,区内工业企业有煤炭、机械、电子、电力、有色金属、建筑材料、轻工、化工、纺织、品等,已开始形成门类比较齐全、初具规模、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乡镇企业的发展,来源于小水电的发展。1958年开始搞小水电建设,当年建成小水电站12座,装机容量442千瓦。区内乡镇企业是在农村手工业合作化后,经由社队企业发展起来的。1956年,加快了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建成手工业生产合作社458个,合作生产小组138个,社(组)员24536人。1957年,全区手工业劳动者基本实现了由个体所有制过渡到集体所有制的变革。但手工业社(组)还是手工作坊,规模小,行业单一,产销局限于“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队企业才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乡镇企业的发展,为繁荣农村经济,缩短城乡差距,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开辟了灿烂的前景。
2012年,上饶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552.53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3.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350亿元,达到389.7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54%;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继续快速增长。主要产品产量平稳增长。服装为5288.4万件,发电量为63.6亿千瓦时,十种有色金属为19.5万吨。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41.10%,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07.93亿元;实现利税186.75亿元,其中,利润109.20亿元。园区经济集聚效应突显。实际开发面积达到81.0平方公里;已投产企业达858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12.69亿元;实现利税195.38亿元,安置就业人员19.06万人。广丰、玉山工业园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重点工业园区,横峰工业园升级为横峰经济开发区。建筑业持续较快发展。全市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10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30.1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592.2万平方米。

珈蓝夜舞(2015-05-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