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戒尺”让领导的饭局回归朴素

家乡区县: 山西省原平市

饭局,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方式,却因与公职人员,尤其领导干部联系起来,显得神秘又特别。通过饭局,表象是联络感情,但请客者多是看中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很大程度上摆脱不了“有所求”的嫌疑。(新华网,5月18日)

饭局,就是一帮熟悉的人围坐一起且谈且吃,从家长里短到官场见闻,是际交往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充满单纯的人情味或浓浓的家的味道。但一旦将单纯的饭局与权力挂上勾,饭菜的香气也掩盖不了浓烈的官场权力腐臭。

领导的饭局何时变了味?领导该不该赴各种各样的饭局?其实这多少有一些偏激,饭局既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在官场,这一方式则显得更为普通和正常。若是为了公务,这样的饭局在所难免,也在要求规定之内,群众也能理解。但长久以来,领导的饭局成了迷雾重重的陷阱,或是官场上礼尚往来,借着公务之名行私交之实,为自己编织官场人脉网络;或以公务之名大肆公款吃喝、虚开发票、“赚”得盆满钵满;或借饭局的由头,掩盖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龌龊勾当,一些办公场所不能正大光明办的事,转移到了各类楼堂馆所的私人雅间里的饭桌上,觥筹交错、灯红酒绿之中,趁机突破领导党性防线和政治原则,或以钱色诱惑,或诱导吸毒、赌博,由此掌握领导“不雅”“恶习”的“罪证”以为勒索、要挟的“把柄”,逼着一些领导干部上“贼船”。对于本就贪财好色,权力观扭曲的官员来说,饭局是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完善掩体。

十八大以来,落马官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栽”在了各类饭局上,或马失前蹄,或陷阱太深,关键还是一些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不过关,政治底线不坚定,自律意识薄弱,经不住贪欲膨胀和利益诱惑,自甘沦陷。如何应对各类饭局,各地纪委也想出不少奇招,供各位官员借鉴,在赴饭局前,不妨拿出来对照。如杭州纪委“三问”法,谁买单?和谁吃?在哪吃?合规定则去,情况不明的坚决不去。吉林纪委规定官员对于20类饭局当自觉屏蔽。昆明晋宁县纪委的“四看法”也相当高明,一看吃喝人数,二看消费总额,三看菜品数量与就餐人数比例,四看就餐场所。各位官员不妨把这几种方法综合一样,也可依据常识判断,什么样的饭局坚决不能去。

这样的饭局不能去,那样的饭局不能去,当个领导干部,当真是不能享常人之乐?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就是如此,必须接受严明的规定和政治纪律,才能保持党的优良作风和在群众心中的威望。当然不是说,领导干部不能赴一切的饭局,只要是符合党纪规定的,未尝不可。关键是要高举“戒尺”让领导的饭局回归朴素,一方面要领导干部加强自律,自绝于各类不良饭局。另一方面还需严明规矩,划设“饭局红线”,让干部“八小时之外”的“戒尺”高悬干部头上,时时警醒。

兰金鑫(2015-05-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