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州中学是粤西百年名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国家级美术教育培训基地、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学校历史
广东高州中学的前身在明代叫做“岳麓书院”,始建于隆庆三年(1570年),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1年)改为“高文书院”。近代在许多名流学者的倡议下,1903年在原校址筹办“高郡中学堂”,是年5月扩建校舍,1905年3月15日开学。这是清末“废科举,兴学堂”运动中较早涌现出来的新学制学校。1911年辛亥革命后改名广东省立高州中学,1925年改称广东省立第九中学,1933年复称广东省立高州中学,1949年解放后,一直沿用“广东高州中学”之名。
高州中学[2]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辛亥革命时期,就读于本校的进步学生,曾先后创立“新高同志社”和“雄辩学会”,秘密阅读进步书刊,宣传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有些人于辛亥革命前夕参加同盟会,投身到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去。
1905年3月15日开学。这是清末“废科举,兴学堂”运动中较早涌现出来的新学制学校。1911年辛亥革命后改名广东省立高州中学,1925年改称广东省立第九中学,1933年复称广东省立高州中学.[3]
早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本校毕业生黄平民、朱也赤就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分别担任中共南路特委书记、特委委员,成为当时广东南路著名革命家,1928年两人壮烈牺牲。
当时的国民党人梁华盛、邓龙光等,原为本校学生,后来投笔从戎,参加东征和北伐,战斗在革命前线。
抗日战争开始不久,本校毕业生廖盖隆、杨优德、杨林熙(杨毅)、卓树基、程均昌、杨进琳、刘淑祥(女)、余荣中、李淑珠(女)九人于1938年7月有目的有组织地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为高州中学校史写下光辉的一页。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本校学生掀起了遍及全县的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9月至1949年10月解放,本校一直有中共支部,人们称誉高州中学为“高州青年的革命摇篮”,“高州学生运动的基地”。
办学条件
学校师资雄厚。先后14人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现在职3人),高级教师148人,在职研究生28人,省、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名师、名校长等53人。近年,教师获国家和省市级荣誉称号200多人次、获省级和国家级科研成果奖8项、在省级和国家级获奖或发表论文300余篇。
办学理念
高州中学一向以优良学风著称。学校创办初期,就倡导“敬业乐群”的学风。已故的著名水稻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一任院长丁颖,已故的著名教育家、中央教育部副部长林砺儒都是本校首届毕业生。他们当年在校就读时,敬业乐群,百学不厌,互相切磋,苦学成才的精神,成为后来历届同学的榜样。八十多年来,高标准,严要求,勤学习,苦钻研,在学生中已蔚然成风气。这种学风,代代相传,已经凝聚成为难以言喻的精神力量,培养出万千莘莘学子。本校创办至今,培养了上万的高中毕业生。据不完全统计,在这里毕业的学生,先后有200多人成为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50多人成为副处级以上干部。其中,中共党史研究专家、研究员廖盖隆,国务院前副秘书长、深圳市前市长、前市委书记李灏,广州市前副市长、副书记杨毅,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核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杨泽森等都是广大校友和社会人士熟悉景仰的人物。
人才培养
居住海外的校友,如美国加洲大学电机系教授张芝琛、北美飞机公司技术人员林武、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前校长陈治世、香港珠海书院院长梁永燊等,都是闻名遐迩的高级人才。
师资队伍
造就人才离不开教师。高州中学历来拥有水平高、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著名历史学家岑仲勉、著名歌唱家罗荣钜年轻时曾在本校任教。由于教学质量高,吸引了信宜、电白、化县、廉江、吴川乃至广西北流的学生前来就读。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之下,教师们开展教育研究,更加硕果累累。
广东高州中学先后有14人被评为特级教师。学校现有教师中,高级教师150人左右。被定为省市各级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35人,茂名市普教系统学科带头人8人,广东省教育评估专家3人,中高级评委库评委20多人次。一批教学骨干常年活跃在国家、全省、全市各学科的专业学术团体及其活动中。
历届校长
校史上的校长,有不少是热心教育、科学事业,以培养人才为已任的著名进步人士。如梁麟、余兆田、梁同寅等,都是办学有方的好校长。梁同寅先生就任高州中学校长达十六年(1939—1955年),深受广大师生爱戴,被誉为“南路圣人”之称的教育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