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祭
五谷母 民间有“六月十五、十月十五五谷母生”之谓。旧俗多在饭桌墙上挂五谷母像(神农像),每年农历六月十五、十月十五及喜庆时祭拜之。
民间之称“五谷母”,一说是神农氏,一说是五谷之神。何以“五谷母”有两次神诞,也有两说:一说潮汕是水稻一年两熟,为报答神恩,故行夏秋二祭,时间定在两次收成后的月中即农历六月十五和十月十五;一说五谷神诞原来是六月二十六日,满清入关后,清王朝为探测民心,试行政令,遂定十月十五为五谷神诞,令民易时祭拜,人们终于照办。于是,这个节日也就流传下来。
民间旧俗,每年六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早晚稻收成后,农民用米筒装满白米,贴一圈红纸便算是“五谷母”炉,也有挂“五谷母”像的,进行祭拜,祭品多为米?,有如梭子形的名“尖担”,有箩形的称“谷箩”,有谷穗形叫“谷穗?”,连同三牲祭品摆在“饭桌”上敬拜。
民间供奉的“五谷母”像多为神农氏,样子是男的。传说神农氏是男的,因教人种五谷,被评为五谷爷。为何“五谷爷”在民间被称为“五谷母”,这是糊涂案,谁也说不清楚。不过,民间把观音大士称为观音娘,以及潮汕民间把“父是天,母是地,老婆玉皇上帝”作为口头禅(把玉皇上帝当普天人家的老婆),可以看出一点个中因由。
招财爷 又称财神爷。民间商家商户,不论生意大小,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及每月初一、十五有奉拜招财爷(财神爷)之俗。
民间传说“招财爷”(财神爷)为范蠡(音里)跟随“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在吴国做了3年人质,又帮助越王灭了吴国,是个大功臣。但他觉得越王只可共患难而不可同欢乐,恐有后顾之忧,遂弃官出走,从事经商,自号“陶朱公”。他的生意点到必赚,极为兴隆,故有“五湖寄迹陶朱业”之名句。后人遂敬为财神,称其为财神爷、招财爷,凡做生意者多设置“财神爷”、“招财爷”神案,定期祭拜。尤其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更是大办“三牲”或“五牲”礼品,焚香顶礼膜拜,以祈求生意大赚发财。拜毕,全部祭品宴请店员、工友、好“肚仔”(即重点顾客)及亲友,故也称“牙祭”,此俗又缘于宴席越丰盛,请的人越多,生意会越兴隆的传说。
民间也有奉赵公明、子贡和关公为财神爷的。
床脚婆 又称阿婆。民间有“七月初七阿婆生”之谓,也有称“七巧节”、“乞巧节”的。旧俗多供奉“饭碗头”(把干饭盛在碗中且盛得满满的)、鱼肉蛋、?品、蔬菜及纸钱、纸制婆衣。
相传古时(或曰宋代)潮汕有一位妇女,很会看顾调教孩子,美名远播。时值皇宫有一皇子(有说是宋仁宗)出世后久时日夜啼哭,小生命岌岌可危,众大臣及御医们均束手无策,遂张贴皇榜招贤。虽有应者,都不中用。消息传至这位潮汕妇女耳中,遂定上京一试。说来也奇,皇太子一到她手中就不啼哭了;在她的悉心护理和调教下,病好了,人也规矩多了。皇帝一时龙颜大悦,于七月初七这天御驾亲临,想加封于她。正在喂护皇子的她,不知皇帝驾临,一时慌乱,情急之下钻进眠床底下,昏了过去。待到皇帝知晓,可怜她已气绝身亡。皇帝深为痛惜,尊称她为“阿婆”,民间则俗称“眠床脚婆”,奉为护养孩子之神,把七月初七阿婆上天这一天称为阿婆成神的生日。凡是生育小孩的家庭都设阿婆炉于眠床脚下予以供奉,直到家里最小的孩子15岁出花园(成人仪式)时,才祭拜送别阿婆炉,不再供奉床脚婆。
灶神 俗称“顺民公”(正名九天司命公或司命帝君)。民间有“十二月二十四顺民公生”之谓。旧俗多在每年农历这一天及岁时节日祭拜之。其神位多设于灶台墙壁上或烟囱旁。传说顺民公司百姓善恶,禽畜兴衰,能消灾添福等。故人们除定期祭拜之外,平时每有好吃的东西,都先置其炉前奉拜。民间传十二月二十四日“顺民公生”这天“神上天”,顺民公上天汇报人间善恶各事,各家各户要备办祭品奉拜送行;正月初四“神落天”,人们一早备拜迎神归位,祈望顺民公“上天说好话,落天保平安”。
2、群祭
民间旧俗分散群祭的对象,一般是设于户外庙宇中的神明,如三山国王(揭西的明山、独山、中山山神的总称)、木坑圣王、福德老爷(伯爷)、孤圣老爷、天后圣母、珍珠娘娘、玄天上帝等。
祭祀时间多在岁时节日。民间平时不定时奉拜的,多是许愿的、还愿的、有求的等等。尤以平时祭拜福德老爷及境民自树的神明的位数、人数为甚。
3、乡祭
民间旧俗乡祭,一般指乡里合境集中举行的祭祀礼俗,主要有一年一度的游神和赛会。
游神 俗称营老爷(多为地头老爷),多在春季正、二月举行(也有在秋季举行的)。游神纯属民间的自发行为,由乡里老大和理事会操办主持。各地游神的时间不一,方式不一。比较简单常见的,是以高脚灯笼、路引牌、马头锣、执事队伍、香炉架等为前导,中间扛老爷轿子,最后是穿古色长衫的老大队伍。大型的还有大锣鼓、标旗队、笛套音乐等。期间,所过之处,张灯结彩,鞭炮齐鸣,乡里空巷。最后供于宽敞地方事先搭好的神厂供乡人祭祀,神厂对面有搭棚演戏(潮剧)或演皮猴戏、木偶戏的,甚是热闹。
赛会 俗称谢众神、拜众神,旧俗多在每年冬季“冬节”前后举行,谓之年尾谢神(也有在秋季举行的)。期间,老人们把乡里庙宇诸神的香炉集中到一宽敞地方棚内(俗称神厂)供乡人祭祀,并供奉以糯米粉精工制作的飞禽走兽、奇花异卉、各色水果等,并配以民间剪纸。这些手工制作的供品,小巧玲珑,惟妙惟肖,俗称“碟仔料”,人们多欲欣赏。各家各户则备办“五牲”、“发?”等祭品,到神厂祭拜众神答谢神恩,并再祈福。神厂对面一般还搭戏棚演戏或演皮猴戏、木偶戏。它与年头游神(营老爷)同为旧时农村最为热闹的民俗活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