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三月三十一日,中英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重庆开为商埠。次年三月一日,重庆海关成立,英人霍伯森担任重庆海关税务司的职务,掌握海关行政和征收关税的大权并兼管港口事务。
各国在重庆纷纷设立领事馆,开辟租界,建立“国中之国”。重庆开埠以后,川江航运逐渐被外人控制。随着川江航运权的丧失,西方列强在重庆开设洋行、公司,建立工厂,开采矿山,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使重庆及其影响的地区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战时首都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以重庆为战时首都。1939年改重庆为直辖市,1940年定为“陪都”,并扩大市区范围为164平方公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1月21日,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在重庆成立,负责指挥中国、越南、缅甸、马来西亚等国的同盟军作战。抗战期间,苏、美、英、法等30多个国家在重庆设有大使馆,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外事机构,并建立反法西斯战争的各种国际性组织和中外文化协会,使重庆成为有国际影响的重要城市。
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沿海及长江中下游有245家工厂及大批商业、金融、文教、科研机构迁渝,加上战时需要新建的大批工商企业及科教文卫单位,使重庆由一个地区性中等城市一跃而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信息中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