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
潮剧又称“潮音戏” 、“白字戏” ,形成于明嘉靖以前,定称于建国以后。早期潮剧与南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角色行当经历代发展变化,现分为10种丑、7种旦、5种生、3种净,以旦、丑表演较富特色。唱腔以曲牌体唱腔为主要形式,以头板、二板、三板和散板序列构成“散、慢、中、快、慢”的唱腔体制。其特征是不同曲牌的腔型和句法不变,起句和收结都有相对固定的锣鼓编配,同时有与其速度相配的过门锣鼓。揭阳素有“戏剧之乡” 、“小戏之乡”的美誉,传统剧目众多,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龙井渡头》等皆久演不衰;现代剧目如《李队长筹粮》、《恩怨宋家妇》等也脍炙人口,获得了文化部和省、市各级的多次奖励。
英歌舞
自明代中叶传承至今,是以《水浒》攻打大名府的故事为依据,由表演者扮成水浒人物的民间舞蹈。英歌舞分前后棚,前棚的舞蹈为主体舞者36人,执短棒相击翻转,且敲且舞,一步一呼,刚劲雄伟;后棚72人,为化装演唱。英歌舞融民间舞蹈、南拳招式和戏曲表演于一体,动作刚劲有力,队形变化多样,矫健英武,气势恢宏。揭阳市各地以普宁的英歌舞最具代表性。
潮乐
揭阳民间流行潮州音乐。潮州音乐大致分锣鼓乐、笛套古乐、弦诗乐、细乐、庙堂音乐、汉调音乐等。锣鼓乐包括大锣鼓、小锣鼓、苏锣鼓、花锣鼓等,演奏时雄壮粗犷,气势磅礴。弦诗乐以二弦为主奏乐器,演奏时以板击节,节奏灵活多变,曲调婉丽动听;细乐则以琵琶、三弦、筝为主组奏,细腻悦耳,韵味深长。久负盛名的潮州大锣鼓以打击乐为主,配以管弦乐,则柔相济,迅如雷霆乍惊,静如轻云舒卷,保留着隋唐音乐的遗风。
舞狮
舞狮活动盛行于揭阳各地。每逢节日、喜庆、剪彩,多有舞狮参加庆贺。舞狮一般由二人操纵,一人举彩球,在狮子起舞时,作为先导,另有二人戴头佛面具,手葵扇,戏狮添趣。舞时以锣鼓为节奏,舞者以娴熟的技巧做爬竿、过桥、翻身、咬球、采青等动作,舞姿矫健,时见惊验。一般还附有武术表演助兴。舞狮时鞭炮震耳,锣鼓喧天,增添了许多喜庆气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