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诲人到毁人:探问老师问题根源

家乡区县: 东莞市

2013年底,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因涉嫌受贿被立案侦查,引发了社会对高校招生的种种质疑;去年,厦门大学教授被指诱奸多名女学生;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都曾卷入教授著作抄袭风波。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互联网使信息传播日益迅捷的当代社会,这样的丑闻引发热议,名校背景功不可没。名校所以著名,取决于严谨的学风、一流的学术研究水平等。其优秀学生出色的职场表现,反过来也增强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那么,名校而今缘何负面消息不绝于耳呢?

从文化的角度观照,价值观中对“胜”的过度强调,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论中国的“胜者为王败者寇”,还是在日本失败者自杀的传统,对未成功者的认可、接纳度有限,是共同之处。换言之,若非成功,很难得到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此种价值观固然不乏促使人奋发上进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看重成功,并将之与各种利益挂钩,则难免适得其反。

现有惩处措施难以切实奏效,也导致了丑闻层出不穷。蔡荣生因受贿数额巨大,在持假护照外逃时被抓,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被正式逮捕,其他涉事者受到严厉处罚的,恐怕少之又少。

此外,社会环境的改变也难辞其咎。高校不是绝缘体,在浮躁、急近功利的时代,自然无法彻底抗拒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会出现拉关系托人情、教授兼职走穴、学生学业荒废等。尽管很难用法律的尺度评判,但这些非正常现象赖以存在的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实乃丑闻滋生的温床。

JKK27(2015-05-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