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者惊天动地,合者恩爱到底”——滴滴与快的签署合并协议时,滴滴CEO程维留在纸上的一句话。
如今,晋升为滴滴快的CEO的程维更多是要思考这两家公司的未来。
昨日(5月22日),滴滴快的“新婚” 三个月后举行了首场发布,由程维宣布补贴10亿元,启动“滴滴快车全民体验月”,在全国12个城市推出免费坐快车活动。程维还介绍了滴滴快的合并后成立的六条产品线: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以及公交。
有关其业务线逻辑,程维称,希望帮助出租车专车化,通过滴滴快的整合运力,保证应答,驱动出租车进化;专车是为了让人们可以体面出行,快车是为了让人们便捷出行,顺风车是鼓励大家共享出行,代驾是帮大家找到一个司机。
滴滴快的励志变革“出行”,也就预示着在用车O2O领域与所有创业者树敌,战线拉长自然扩大了烧钱面积。
程维称,截至今年5月份,滴滴快的出租车业务已经覆盖全国360个城市,拥有135万活跃司机,日订单达到400万单,达到70%的线上渗透率;专车业务覆盖61个城市40万司机,其日订单最高150万单。
毋庸置疑,滴滴快的在出租车业务上已是绝对的市场霸主,但在其业务扩张道路并不平坦。拿当前用车行业补贴最密集的专车来说,易到用车对外宣称是72个城市(官网显示48个城市),神州专车页面显示是60个城市,Uber在一线城市加上香港、台湾两地,目前是服务11个城市,至于滴滴的61个城市,笔者无从考据,但出生在三线城市,一线城市工作的经历能够感受到专车行业竞争策略的差异。
如150万市区常住人口的桂林,综合政治地位、经济实力也就三线城市。笔者前段时间在当地了解到,滴滴快的专车业务并未在当地开通,易到则已经拥有100余辆专车加盟,神州拥有200辆自营专车,其司机是对外招募,考核培训上岗后,实施月末淘汰制(当月业绩最差的两名司机),可见专车行业竞争的激烈。事实上,滴滴快的与Uber一样,把精力放在一二线城市。
即便在服务区域上,滴滴快的专车能后来居上,但业务属性的差异,决定了拓展进度与收效。换而言之,出租车业务,线下服务资源丰富,服务标准和规则成熟,专车、拼车、顺风车的相对欠缺,使用场景及服务要求也存在差异,还未考虑外政策性阻力。
相比出租车业,拼车、顺风车使用人群多集中在大城市上班族,滴滴快的面临有滴嗒拼车、AA拼车、51用车、天天用车等垂直细分对手,我们经常看到这些公司在做五花八门的营销,类似“美女司机载客”。再到代驾业务使用场景的差异,更是考验线下运营能力,滴滴快的需要直面对手e代驾。
笔者从做猎头的朋友那里了解到,前段时间滴滴在大规模招人,除技术之外,就是人力,而这部分人的一部分工作就是对线下地推人员、加盟车主进行培训,间接看出滴滴在线下队伍扩张,模式上也比以前更重。出租车之外的业务,滴滴快的均选择由垂直创业公司做市场垦荒,然后其快速跟进。
目前,滴滴快的的顺风车、拼车产品还未上线,正在进行车主招募,公交车以及潜在会做的班车业务,还未见任市场迹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