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亩到4000亩的果业探索路

家乡区县: 甘肃省静宁县

再次走进张初玺的果园,一颗颗红扑扑的苹果挂满4亩果园,张初玺正在果园里为摘袋后的苹果进行疏叶透光。

现在,因为种植苹果,曹务乡罗林村农民张初玺已经成了全村甚至全乡的“名人”,全乡第一个种植苹果并获成功的农民,全乡第一块也是目前唯一的苹果挂果园,全县高海拔山地苹果种植的开创者,他的种果经验和果园今年陆续迎来了大批观摩团参观学习。

从2004年种果到如今苹果创收,张初玺在自己的12亩高寒土地上,大胆探索经营,在海拔1872米的山地试种苹果获得了成功,打破了“高寒山地不适宜种苹果”的固有传统观念,为高寒旱土地种植结构调整探索出了新路子。2012年,张初玺4亩果园亩产达到2000公斤,果品收入达到2万多元。今年,张初玺4亩盛果园套袋3000只,1.5亩早酥梨产量达到14000斤,收入7000元。

2010年,在张初玺的影响和带动下,罗林村部分村民改变固有观念,6户农民种植苹果8亩,一个普通农民用不懈的追求逐步改变一种观念,这是一小步也是一大步。

对于今年的果园管理,张初玺说,自己的果园经验推广后,县、乡专门派林业技术人员帮助自己提高果园管理水平,今年果园管理明显上了水平,自己也学到了不少新知识。同时,在别人学自己经验的同时,他也感觉到要把自己的果园务成管理精品园、收入样板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由于缺少资金,今年没有装上防雹网,今年9月的一场冰雹让自己的挂果园受损不少,果品商品率明显降低,原来从李店、仁大等地联系的客商态度不明确,今年苹果较往年相比,果价和销路更成问题。“主要还是种植面积太小,苹果太少,形不成规模,苹果起不了桩,外地联系的客商出价本来就低,再加上从外地拉运果箱、使用人工费用等都要从果价里扣除,果价只能一低再低,苹果再好也没有办法。”张初玺认为,只有大面积、成规模种植苹果,才能解决像自己存在的这种困惑。

张初玺的困惑也正成为曹务乡党委、政府培育富民产业重点解决的难题。平均海拔1917米,年均气温5.1℃,干旱少雨是制约曹务乡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洋芋、玉米等农作物是当地传统农作物。虽然近年来全乡不断鼓励群众发展苹果产业,但由于受气候和地理条件制约,加之苗木管护不到位,当年栽植的苹果苗在冬、春季大面积受冻干枯,群众和干部对种植苹果思想懈怠。怎样才能在曹务稳步发展起苹果产业,曹务乡也在不但探索中。

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成为工作的突破口,逐村社组织群众到张初玺的果园学习,用身边人、身边园教育群众转变观念,坚定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随后,通过乡村上下联动,充分利用召开群众会、入户宣传、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发展果产业的经济优势和市场前景,动员群众积极发展果产业,统一了群众思想,提高了群众自觉参与果园建设的积极性。在建园上邀请县林业局果业技术人员对乡村社干部和部分果农进行技术培训,栽植时严格按照浸泡、打泥、深挖浅栽、定杆、浇水、施肥、覆膜、套袋等技术规程,苗木生长期间实施放袋、浇水、抹芽、喷药等管理措施,确保苗木成活。

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百万亩苹果生产大县”和“苹果种植适宜区全覆盖”的目标要求,曹务乡结合区位特点,借鉴张初玺高海拔山地种植苹果的成功经验,选择海拔相对较低、背风向阳的滩湾地带,今年规划种植优质红富士4000亩15万株,同时在新植园内套种洋芋及豆类低杆农作物4000亩,果园新植示范带共涉及6村18社513户2098人,目前果树成活率达到95%以上。

梦蝶芳菲(2015-05-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