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多数人一样,脑子里对于地震的直观印象来自于图象记录,就如我看到眼前的这组1920年海原地震后的静宁一样,零零散散的照片,通过拼接,让我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影像片段。有几次我都是屏住呼吸,仔细确认画面中每一个细节。我想找到瓦砾和废墟以外的一些东西,但说不清楚这些东西是什么,可我知道上个世纪,静宁的不宁静真的存在。
据平凉市档案馆馆藏资料记载:民国9年(1920年)十一月初七晚九时许,发生在海原的一次8.5级大地震,波及甘肃、山西、陕西、湖北、湖南、安徽、四川、宁夏、青海等十二个省区,极震区为海原、固原、静宁、靖远、会宁、通渭、隆德七县,震区面积共二万平方公里,震区死亡23万9千余人,约占该地区人口三分之一,有百万户灾民流离失所。平凉城外北部一带山崩地陷,死亡二千余人,静宁县毁坏村庄二十余处,祁家大山、定西、车道岭山崩雍阻河水不流者数年,积成深潭。全县山崖崩裂99处,死亡9619人,受伤2800多人,死畜37980多头。该县进士王午天先生身历其灾,并有诗曰:“数多年来营造业,谁知顷刻变荒墟……”据《1920年海原大地震》一书记载:地震发生时,状如车惊马奔,轰声震耳,房倒墙塌,土雾弥天,屋物如人乱抛,桌动地旋,人晕难立。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平凉经历的自然灾害不计其数,有资料记载的大的灾害就足以让我们怵目惊心。自公元1436年至1948年的513年的时间里,在322年里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372次,平均一年半就有一年成灾,不到两年就有一次灾害。其中全市共发生旱灾93次,平均6年一次;地震63次,平均8年一次;雹灾59次,平均9年一次;水灾41次,平均13年一次;风雪灾38次,平均14年一次;霜害29次,平均18年一次;疫疾25次,平均21年一次;虫灾24次,平均21年一次。
平凉大旱的记录也让人刻骨铭心,民国十七、十八年平凉两次大旱。民国十七年(1928年)3月至9月无雨,夏秋无收,麦不能下种,冬月饥饿大起。国民政府拨款急赋。民国十八年(1929年),陇东大旱,泾芮支不可渡,斗麦十二元,草根、树皮俱已食尽,饿殍载道,人竞相食;静宁县各方筹赈,先后散给民众大洋两万有余,但杯水车薪,无补流亡。国民政府所拨救赈款项,多被经手官绅从中贪污,灾民所得无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