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作为独特的民间工艺美术,一直在北方如山西、陕西和东北地区流行。在商水县固墙镇周寨村,却有一位叫张红磊的男子汉,不但能创作传统的剪纸作品,而且同时能用双手执剪,剪出两幅不同的剪纸作品,其剪纸浸润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又颇具传统的工艺美术色彩。
张红磊,1976年1月出生,毕业于周口市艺术中专,主修国画、雕塑。现在家务农。说起为何能学会剪纸,张红磊侃侃而谈。他七八岁时经常见奶阴用红纸剪出各种图案的鸳鸯戏水、观音送子、喜鹊登梅和花鸟人物等剪纸作品,逢年过节时贴在家里墙上、门窗上,显得家中喜庆又吉祥,颇觉好玩。邻里乡亲谁家有娶媳嫁女、祝寿过生的都会请奶奶去家中,剪些贺喜贺寿的图案,甚至有些妇女做儿童穿的猫头鞋,也来找奶奶剪花样子,奶奶乐于助人,来者不拒,因此奶奶成为方圆十里少有的心灵手巧的“大能人”。在奶奶的影响下,三个姑姑和他的母亲都学会了剪纸,一家人闲暇时常在一起讨论剪纸艺术,并各自剪出自己的作品放在一起共同品评。小红磊看在眼里,慢慢心中滋生出也要学剪纸的想法。奶奶很是疼爱红磊,见他对剪纸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又天质灵秀,同剪纸有缘,便手把手地传授,倾其所能,尽其所有,悉力传带。跟奶奶学习几年,张红磊的潜质被剪纸激发出来,剪纸作品构思奇特,寓意深刻,功法到位,表现手法淋漓尽致,常常得到奶奶的表扬,认为其功力已超过他的姑姑和母亲。
十几岁中学毕业时,张红磊进入周口市艺术中专学习,系统地学习专业美术知识。美术的课堂为他打开了更宽广的视野,他不断地用知识丰富、充实自己,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三年学成毕业时,他的剪纸艺术日臻成熟,不知觉间又上升了一个台阶。他不但能闭上眼睛随意剪出心里所想的图案,并且能够双手执剪,创作出两幅不同的作品,有时身边没有剪刀,他能用手撕出多姿多彩的图案、线条。他的剪纸作品“莲生贵子”“喜气洋洋”“鸳鸯比翼”“龙凤呈祥”“福禄寿禧”“花团锦簇”“大吉大利”等常被人们索要一空,在将剪纸艺术普及、传播的同时,也为大家带去了艺术享受和深情祝福。
说起剪纸的历史渊源,张红磊介绍:剪纸传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六代了。奶奶袁勉是向太姥薛莲学的(清朝同治年间,再往上是太祖薛满堂、高祖薛道)。至于为何剪纸从山西传入中原,据奶奶袁勉讲,明洪武年间,家族从山西洪桐县双楼村迁来,剪纸艺术也随之在中原植根。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价值取向的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经济、物质和利益的追求。张红磊对剪纸艺术的追求,也引起了不少人的疑问。有的人说:那玩意儿不能吃、不能喝,古捣那有啥意思?也有人说:你又不缺勤胳膊少腿,咱出去打工,哪一年不挣个三两万的!对此,张红磊都付之一笑,心中对剪纸艺术的孜孜追求,使他对经济利益看得很淡。本来他看中两个颇有潜质的少年,想教会他们剪纸,可两个少年回家向家长一说,遭到一阵痛斥后即无回音。对剪纸艺术的传承,张红磊忧心忡忡。所幸他的儿子倒是在家庭的熏陶下,对剪纸很有兴趣。张红磊着重培训他,平时重点学习美术基础知识,等中学毕业后再进入专业美术学校系统学习,促进他对剪纸艺术的认识与创作,为剪纸这一传统民族艺术的传承发展做出贡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