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县委书记王锋谈及肃北经济发展时说,肃北县1至3季度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6746万元,同比增长22.5%,固定资产投资达42756万元,同比增长115.85%。截止10月底,全县完成财政收入6074万元,占年计划任务的101%,比上年同期增加3065万元,增长101%。提前58天完成了财政收入任务。财政收入继续保持高位增长的态势,至年底预计将突破7000万元。项目建设的大力实施,为全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今年,财政收入较高速度的增长,只是收获的开始,肃北未来的发展前景灿烂。
大山献出宝藏
近几年,该县凭借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强劲东风,大开山门,开放开发,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上项目,建园区,集约发展工业企业。形成了以五峰山——七角井周边约40平方公里的铁矿采选工业园区;以牛圈子——吐鲁60平方公里的原煤生产和炼焦为主的工业园区;以水电开发为主,带动高耗能工业、农畜产品深加工和商贸流通的党城湾工业园区。目前,园区内已有10户有实力的企业入驻。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备已基本配备,为矿山的规模开采和深加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园区内新建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大大增强了全县经济的整体实力。
肃北工业上铁为老大,水电、煤、金、铬、钨矿的开发紧随其后。境内铁矿资源丰富,有柳沟峡、大红山、狼娃山等铁矿。其中大红山铁矿储量达10300万吨,品位达32.5%。整个矿体埋藏浅,易开采,所处地域平坦,运输方便。该县先后引进西宁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和哈密长城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发起组建肃北县博伦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建设大红山铁矿采选厂。项目由七角井矿山开拓、七角井铁选厂、长流水铁选厂建设三部分组成,计划投资28788.62万元,现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87.54万元。项目一期工程于去年12月建成投产,已形成年采铁矿120万吨,产铁精粉20万吨的生产能力。二期土建工程基本完工,预计2006年12月1日前全面完工投入试生产。一、二期工程投入运行后可实现销售收入35000万元,上缴税金7000万元。至10月底,今年全县已采铁矿80万吨,生产铁精粉20万吨,原煤49万吨,黄金482公斤,铬精粉1万吨。
党河上建起多座电站
党河,你从雪山走来,你向戈壁奔去。孕育敦煌文明,哺育英雄人民。这是肃北各族人民对党河的赞美。河西走廊西段比较大的内陆河流疏勒河、党河、榆林河、石油河都发源于肃北南山,年均径流量14.25亿立方米,理论水能资源隐藏量52万千瓦,可开发利用32万千瓦。上世纪,肃北县先后在党河干流兴建了“十一”和大拉排一、二级电站,装机容量为8970千瓦。占可开发总量的1.7%。多少年,党河涛声阵阵,日夜奔流。人们蓦然回首,发现党河里流的全是金。南山水能资源有巨大的开发前景。近几年,县上把开发建设小水电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以把肃北建成甘肃重要电力供应基地为目标,精心策划,积极培育,按照在一定时段谁建设,谁所有,谁经营的原则,招客商,引资金,大力开发小水电建设。目前,已有嘉峪关通源水电公司等9家企业投资肃北小水电建设。已建成拉排三级、党城电站。在党河干流开工建设的有8座电站,装机容量达3.16万千瓦。疏勒河流域的青羊沟水电站已于去年10月破土动工,计划投资4.8亿元,装机容量5.1万千瓦,年发电量2.1亿千瓦时。
肃北计划投资51.18亿元,规划在党河、疏勒河流域新建28座梯级水电站。电站全部建成后,可新增装机容量32万千瓦,新增发电量16.4亿千瓦时,增加就业岗位1000多个。
草原上唱响科技兴牧歌
走进党城湾镇红柳峡村牧民桑木腾的家,老人指着自家的新“北京”吉普车和家用电器,激动地说:“共产党好!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大家富了,这几年羊绒的收入高。”但市场也让人捉摸不定。上个世纪90年代,每千克羊绒价格曾高达500元,可有的年份只有80元。提起今年的羊绒销售,有的牧民说,“亏!比起好年份,价格低多了”。但更多的牧民认为,绒价不是自己定的,抓住好行情把绒卖了,就算好的。老支部书记那木德勒说:“过去县上建设羊绒基地,确实有远见,给我们造了福。现在绝大部分牧民生活条件比过去强多了,全县牧农民的年人均收入达到5301元。我们赶着绒山羊实现了小康,现在正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工程”。保护好草原,利用好草原,才能增加牧民的收入。目前,全县牲畜的放养量已达到25万多头(只),大部分草场的承载量已到极限。发展畜牧业,要抓住市场,依靠科技,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内蒙盖州的一只优质绒山羊,每年能产羊绒1000多克,是过去本地羊的3倍,每千克也能多卖40多元,产量高,价格好。优质畜种就是好。这几年,县上在畜种改良、羔羊育肥、暖棚养畜、牧草种植等科技实用技术的引进推广上做了很多工作。现在科技养畜的情况好多了,人们的观念新了,办法也多了。过去,牧民一只羯羊不放养五、六年不会出售,羊群对草场的压力大,畜牧业生产收益低。现在,当年羯羔当年出售,加快牲畜出栏,增加适龄母畜比例,这已成为牧民普遍的生产经营方式。这既减少了耗草量,也提高了牧民收入。实施优良畜种引进繁育技术,采取县、乡、村补助、牧民筹集的方式解决资金,从新疆、内蒙等地集体引进优良畜种,在本地繁育推广,使全县约17万只绒山羊的个体年产绒量由过去的300克,增加到了现在的400多克。2005年,投入60万元,从内蒙盖州、武威皇城等地引进绒山羊和肉毛兼用型优良种畜404只。大力推广暖棚养殖技术,在牧农区建高标准日光采暖棚圈418座,使牧区羔羊成活率由过去的70%,提高到了现在的95%以上,也大大降低了牧民的劳动强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