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亭鲫鱼

家乡区县: 重庆大足区

邮亭鲫鱼由60多岁重庆大足邮亭镇向姓老人发明,重庆地区烹饪鱼的又一杰作。1999年,成都、重庆以及川渝两地的一些县市餐饮市场,刮起了一股"邮亭鲫鱼"旋风,其势头之强劲令餐饮业老板始料未及。在重庆,邮亭鲫鱼之火爆超过了以往泉水鸡、烧鸡公等,仅储奇门滨江路一带就集中了十几家大中型的邮亭鲫鱼店,上千食客蜂拥而至,每天的生意一直要持续到第二天凌晨。在成都,也有不少大型火锅店、中餐馆"土法上马",摇身一变经营起邮亭鲫鱼来。文华路、玉林小区、东较场……不少餐馆改旗易帜,高悬起"邮亭鲫鱼"招牌。一般的邮亭鲫鱼店每天能售出一百多公斤鲫鱼,较大一点的店每天能售二到三百公斤鲫鱼。即使这样,还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有时还得编号候座。与此同时,吃邮亭鲫鱼必备的鱼形盘子也在蓉城餐具市场上卖断了货,鲜活鲫鱼价格也不断上涨。

据《大足县志》、《大足县地名志》等史料记载,"铺"、"驿"为清代传递文书、邮政的交接或中转点,这些驿站、铺在传递邮政文书的同时,也成为了成渝两地商贾往来的歇脚、饮茶、食宿的重要聚集地。

清代咸丰年间,南来北往的行人停留邮亭铺,喝茶、打牌、吃饭、住宿,好一派热火朝天的繁荣景象。于是,当地一些精明的渔民便依托邮亭铺开起了路边鲫鱼店,熬鲫鱼汤、煮鲫鱼方便行人食用。不料,这里煮出的鲫鱼以其味鲜、细嫩,赢得过往官家和商贾大加赞赏。天长日久,名声远播,生意日渐红火。

在文化人的指点下,邮亭很多餐饮店便挂出了"邮亭鲫鱼"招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邮亭鲫鱼"逐渐形成了享誉巴蜀、名满西南的特色菜品。

历史悠久的邮亭鲫鱼,如今已成为大足的一张特色名片。

在这历史久远文化气息厚重的地方,美食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谈及美食当然非邮亭鲫鱼莫属啦。其实邮亭鲫鱼的历史并不是很久远,他最初发明于1992年,由一位大概60岁的老人发明的,他本人其实是大足县珠溪镇人氏,20年过去了,这位老人也早已离开了尘世,但他留给我们的这道邮亭鲫鱼却广为流传,这位老人最先的工作地点是在"向老鲫鱼"(邮亭镇外的高家店),但时间的推移使得这家餐馆早已没落了,后来这位老人又被刘三姐("刘三姐鲫鱼"老板)请去,也就是在刘三姐那里邮亭鲫鱼渐渐崭露头角,之后纷纷前来学艺之人甚多。希望热爱美食的朋友多来邮亭作客!

肆宝(2015-05-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