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期,唐庄宗李存勖(李克用之子)和唐明宗李嗣源(李克用之养子)争夺皇帝,刀兵相见。同光四年,李存勖帅大军西出洛阳,挥师大梁(今开封),讨伐李嗣源。一日黄昏,行至中牟县万胜镇(即今大孟镇万胜村)时,探马来报,李嗣源军队已占领了大梁城。李存勖闻言,瞠目结舌,面如死灰。他脚步踉跄,在万胜镇一座高大的荒冢之上,命人摆酒痛饮。
李存勖独坐荒冢,举杯望天。这时,万胜镇里长手捧一只山鸡进献。李存勖问里长“此冢何名”?里长望李存勖双目忧郁,吓得不敢多言。李存勖怅然遥望远方,良久,长叹一声,罢酒而归。《资治通鉴·后唐纪三》记载,帝(指庄宗)登台叹曰:“吾不济矣!”即命回师。帝登高处后世谓之“愁台”。
北宋尚书都官员外郎梅尧臣有《愁台》诗云:“颓垣断堑有平沙,老木荒榛八九家。河势东南吹地坼,天形西北倚城斜。倾壶语罢还登眺,岸帻诗成却叹嗟。万事因循今白发,一年容易卸黄花。”
万胜镇 尘封土埋,繁华落尽
“愁台”位于中牟县大孟镇万胜村东南,岁月更替,涛走云飞,今已找不到“愁台”之影——极目远眺,杨柳依依,麦浪翻滚,一碧千顷。
4月23日,记者来到万胜村,探寻往日繁华,感叹岁月沧桑, 中牟文化研究学者李红乐主编的《史话中牟》记载:万胜古镇位于中牟县成北13公里处,古汴河(古河名,属于沂沭泗水系),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通济渠的大运河。王满渡(中牟县城北),古称万胜镇。扼水陆交通要冲,为隋、唐、宋漕运必经之地(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即利用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自唐、宋至明、清皆为汴城以西名镇,中牟古镇之一。古代驻军以常胜之意取名万胜。
万胜镇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资治通鉴·唐纪》载: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宣武军乱,命韩充(颍川人,曾任鄜坊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为宣武帅,韩充从滑州(今滑县)率领军队驻扎万胜。光启三年(公元887年)秦宗权令卢瑭屯军万胜,夹汴水而绝汴州运路。朱全忠(朱温,852年~912年,今安徽砀山人,五代十国后梁开国皇帝。早年参与黄巢起义,后脱离黄巢大齐政权而归唐后被唐赐名朱全忠,篡唐建梁后又改名朱晃)乘雾击之,掩杀殆尽。万胜镇东南古汴河渡口——王满渡,即唐李克用(856年~908年,今山西雁门人,唐末将领,沙陀族人,别号“李鸦儿”)兵败黄巢义军处。
明正德《中牟县志》载:五代晋之胡人入汴州,四处抢掠,所至残破。布衣李冠聚众奋起却贼,万胜镇得以保全。苏辙、韩忠彦等人有跋言其事并勒于石。
据传明朝以前,万胜镇店铺林立,商业兴旺,黄河两岸来做生意者络绎不绝,晚上一街两行大红灯笼高挂,茶馆、酒店、赌场、妓院、戏楼、香车宝马等应有尽有,繁华景象可以和十里秦淮媲美。
金元时期,汴河失修,航运不通,加之战乱不息,万胜镇繁华景象大减。但直至清代商业复兴,仍为县八镇二十二集之一。乾明寺重修新建碑记载,道光八年,为重修乾明寺捐款商号就有60多家。直到清朝道光二十三年,黄河在九堡(位于中牟县雁鸣湖镇西北部)决口,古镇被淤没,遂为荒村。
吕合力今年55岁,任万胜村副支书。吕合力小时候,在村里经常看到高大威武的石狮子,村里人盖房挖地基,一不留神就挖出了青石磨、大青瓦、青石砖,瓦罐,“谁家要是挖在了古镇的城墙上,他们家盖房就不用买砖了。”吕合力说,“群众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树坑稍微挖深一点,还会挖出很多的铜钱。”
现在的万胜村,就坐落在古镇万胜之上;曾经繁华的万胜镇,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滔天洪水,尘封土埋在后人的传说里。
乾明寺 皇家赐名,命途多舛
万胜镇周围多寺庙,如乾明寺、火帝寺、清真寺、灶爷庙、关爷庙、河东庙等,其中乾明寺最著名。2003年,在村西头乾明寺遗址出土的“乾明寺重修新建碑”碑文记载:万胜镇建立乾明寺久矣,考其时不知创自何年,究其工不知修自何人。仅有开元以前创刹之说,由唐至今千百余年矣。万胜之属古之名区,而寺尤为镇之巨观,东接豫省,西通山峡,北临大河,南临牟山,迁客骚人往来聚集游玩观瞻,流连忘返。
“乾明寺在很早以前不叫乾明寺,据传,乾明寺坐落在万胜镇南,取名南大寺或天府寺,后来乾隆皇帝经过此地,乾明寺主持请其赐名,乾隆便将此寺钦定为乾明寺。”蔡西祥今年75岁,是万胜村里有名的“文化人”,平时喜欢收集古书,爱好钻研历史,说起乾明寺,头头是道。
据2004年出土的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石碑记载:清乾明寺于隋创刹,迁移、改修于唐,东接豫省,西通山峡,北临大河,南近牟山。乾明寺大殿宏伟壮观,古朴典雅,红墙绿瓦,盘龙绕柱,五彩缤纷,殿内神像栩栩如生,殿前香客云集,香火缭绕。真是佛光普照济众生,万善同归保平安。 “
据说,当年的乾明寺占地足有120多亩,有三门三殿,分别是大王殿、中佛殿和大佛殿。”蔡西祥指向南方说,“南面几百米处有个养牛场,那个地方便是第一道寺门,在寺门的两旁有两位门神,4米多高,凶神恶煞;走过第一道门,便是大王殿,在大王殿的中间有个高台,高台上有位哈哈佛(弥勒佛),面容慈祥,喜笑颜开,在大王殿东西两面各有东西廊坊和厢房,还有伙房和兵器房;寺里僧人众多,生活设施一应齐全。”
“过了大王殿,走过第二道寺门,便是中佛殿,殿内飞檐走壁,四面铜钟,大殿中间有一口巨大的黑色铁钟,两米多高,足有3000多斤。”
村民段红军说:“小时候听村里一位老人说,黄水曾把万胜村淹没,过后,那口大钟便被黄沙半掩,钟口露在外面。那时,村里的小孩子就经常在大钟里玩耍,且可同时容纳四五个小孩在钟口。”
“经过多次黄水淹没,后来有人挖掘出了十八罗汉,就移到了寺东面一座小寺里头。”段红军说,“村民曾挖出过两头石狮子,那两头石狮子形态和现在的狮子不同,据说是乾明寺大佛殿门前的两头石狮子,因岁月侵蚀,狮子身上已严重腐蚀。2005年,两只石狮子不幸被盗。”
千年古寺,千年沧桑。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河决九堡,大水冲淹,风吹沙压,到1865年,全寺覆没。公元1880年,万胜村首人(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主任)、长者重新筹资,组织人力物力,将乾明寺大佛殿迁址殿东100米外,重修佛庙,1950年,寺遭强拆而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