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

家乡区县: 广东省普宁市

东莞理工学院,简称莞工(DGUT)。2015年全国排名406名,是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之一,是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兼有一本和二本专业,也是东莞史上创办的第一所大学。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任名誉校长。
学校筹办于1990年,1991年国家教委批准先行招生,199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开学,招收专科生。直到2002年获的教育部提批准,招收本科生,2005年开始与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并进行招生。2006年获得颁发学士学位资格。2007年,东莞理工学院具备招收港澳生资格。
截止到2014年,学校总面积为3000亩,其中松山湖校区1500亩,莞城校区500亩,松山湖校区旁预留地1000亩。普通全日制学生14129人,成人教育学生7770人,教职工1065人.

1932:创建时期
1932年(民国21年),东莞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成立,这是东莞理工学院师范教学部的前身,校址在太平镇(今虎门镇)“莲溪书院”旧址。当时的办学经费由东莞集体财团“东莞明伦堂沙田管理局”支付。最初只办一个班,学生约30人。
1937—1948:抗战动荡期
建校才五年,抗战爆发了,莞师师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日机轰炸虎门要塞,学校被迫迁至篁村“张氏大宗祠”。1938年冬,日寇侵入东莞,莞城沦陷。学校撤离篁村,先转移到较为安全的游击区东坑、马坑一带,后又迁往东江东崖马嘶乡附近的田心村。
抗战胜利后,学校于1945年8月迁回太平镇原校旧址。1948年,又迁至莞城彭屋大街的“彭氏宗祠”。在解放前的十七年,由于民族危机,社会动荡,学校五迁校舍,九易校长,共办学十三届,毕业生共约229人。
1949—1966:重新奠基期
1949年10月,莞城解放。11月28日,县人民政府派员接管学校。1950年,由副县长陈昶兼任校长,学生开始享受人民政府发给的助学金。
1951年09月,学校正式改名为“东莞师范学校”。1952年底,学校从“彭氏祠堂”搬至原明生中学(现莞城新风路129号)。从此,政府拨款兴建学生宿舍、饭堂等,学校初具规模。
1952—1953学年度,学校教学班达15个,学生人数695人。但1958年至1960年,由于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学校一度发展过快,校舍扩建,招生人数急增,如1960—1961学年度,共有22个教学班,学生约1000多人,教师107人。1961年下半年起,学校压缩了班级,调整了师资,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解放后的十七年,毕业生共有3500多人,由政府安排到惠阳地区所辖的各县,佛山地区所属的新会、四会、中山、佛山,广州地区的增城、龙门、花县、番禺,以及宝安、深圳、珠海等地工作,他们在这些地区的教育战线及其他各条战线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66—1976:文革时期
1966年下半年起,“文化大革命”波及学校,莞师处于无政府状态。学校曾一度迁往大岭山劳改场旧址。武斗期间,大批教具丢失,教学设备受到破坏。许多教师被游斗,关进“牛棚”,冠以“牛鬼蛇神”,“反动学术权威”等帽子。其后,大批教师调离莞师。
1967年开始,学校停止招生。1969年至1973年四年间,学校以办各种类型的师资培训班为主。1973年起,学校恢复招生,学制为两年,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一年,另一年参加社教运动。文革十年,学校遭受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1977—1989:文革后建设期
粉碎“四人帮”后,莞师坚持拨乱反正,文革时调离的教师部分陆续调回,充实了师资队伍,学校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八十年代初,校园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79开始,逐步拆除旧校舍,建设新校舍。至1989年,依次建成了体育馆、东区教工宿舍、学生宿舍、教学楼、西区教工宿舍、食堂、教学实验楼、图书馆等,同时筹建综合办公楼等。随着办学条件的日益改善,招生规模稳步扩大,1987年至1989年,除在本市招生外,还从惠东、韶关、河源、汕尾等市招收普师、幼师、体师等专业的学生。1988-1989学年度,共有20个教学班,学生达800多人。
1989—1999:兴旺期
这是莞师发展历程中最辉煌的十年,办学层次不断提高,办学规模不断扩大。1989年7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实行“三.二”分段制,开始培养专科程度小学教师的试验。1992年7月,莞师又被国家教委定为“五年一贯制培养专科程度小学教师”的试点学校,当时,全国只有26所这样的“试点学校”。
1995年至1996年,迎来了广东省中师标准化建设热潮。为了“达标”,在省、市政府、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共筹款近2千万元,用以学校的硬件、软件的改造和建设。全体师生员工为此打了一年多的攻坚战,1996年3月,莞师首批通过了广东省中师“办学条件标准化”验收。
1996年12月,“广东省中师生基本功展演及研讨会”在莞师召开。这是广东省教育厅师范处指定为全省师范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大型观摩活动的唯一现场,全省有400多位与会代表和嘉宾参观了莞师师生的基本功展演,盛况空前,效果明显,影响深远。
这期间,学校每届选送参加省、市文艺调演的节目都能取得较好名次。其中大型舞蹈《潮》于1998年荣获“广东省群众音乐舞蹈花会”总分第一的金奖。
1997—1998学年度,学校各种类型的教学班共有31个,在校生达1593人,办学规模之大为历史之最。但此时,莞师校园面积只有49亩,无法继续扩大办学规模。为了适应师范教育的发展,市政府择地于寮步横坑,征地191.4亩,投资上亿元建设新校区。新校于1999年7月落成,8月完成了搬迁任务。
2000—2003:改制过渡期
2000年,广东省根据教育部《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教师[1999]1号),作出“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三年内撤销中师建制的决定。莞师从2000年开始停止招生。市政府根据我市教育的实际,暂时保留了莞师的布局结构,并先后通过与华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东莞理工学院以合作办学的方式,继续招生,培养我市专科层次的小学教师。2001年1月,东莞市教师进修学校并入东莞师范学校。为此,莞师承担了东莞市小学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双重任务。2001年12月,东莞师范学校被省教育厅确认为“东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
2004—2005:转制、提升期
2004年3月,东莞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召开第9次联席会议,做出《关于对我市部分市属学校进行布局调整的决定》。4月,市政府宣布撤销东莞师范学校中师建制,并决定把东莞师范学校培养东莞市基础教育师资的功能全部移交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师范学校教职工由市政府安排,分流到东莞理工学院及各直属学校。2004年5月,共有15个教学班656名学生及29名教师并入东莞理工学院。
2004年6月,东莞理工学院决定成立“东莞理工学院师范教学点管理办公室”,接管师范学校过渡期的工作。并根据市政府和学院的协议,师范教学点暂时在原师范校区过渡一年。2005年4月,东莞理工学院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决定把师范教学点改为“师范教学部”,作为院内二级教学单位,并搬迁至松山湖校区。原师范教学点的师生整体归入师范教学部。原东莞师范学校校友归属东莞理工学院,成立“东莞理工学院校友会东莞师范校友分会”,挂靠在师范教学部。2005年7月,师范教学部搬迁至东莞理工学院总部松山湖校区。
2006至今:壮大发展期
2006年10月,经学院院长、书记办公室会议研究,决定将师范教学部、艺术系合并,成立师范部(艺术系)。从此壮大了教师队伍,扩展了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的空间。教师达3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9人,讲师21人。2007年起招收“小学教育”、“音乐(师范)”等本科专业。
2008年06月,东莞理工学院教学机构调整,为了适应师范教育的发展,东莞理工学院师范部(艺术系)更名为东莞理工学院师范学院。[1]
东莞理工学院

1990年0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办东莞理工学院。
1991年03月,东莞理工学院教学大楼竣工剪彩。
1991年07月,国家教委批准先行招生。
1992年04月,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建院。
2002年04月,国家教育部批准东莞理工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并于当年招收本科生。
2002年12月,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动工建设。
2003年10月,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正式启用。
2005年09月,分别与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积累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
2006年05月,广东省学位委员会批准东莞理工学院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6年06月,东莞理工学院首届本科生学成毕业,这是第一批完全利用东莞本土教育资源培养出来的学士。
2007年06月,东莞理工学院具备招收港澳生资格。
2008年05月,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良好成绩。
2009年10月,东莞理工学院首次出现了来自香港、澳门的学生。
2010年06月,学校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61所高校一起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2012年09月,获批为“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2014年06月,我校加入SAP全球大学联盟。
2015年02月,我校被确定为“广东省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培育基地”。
2015年04月,我校与广东工业大学签订两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
2015年05月,《东莞理工学院章程》经省教育厅核准生效实施。
2015年05月,新增二级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并揭牌成立。
2015年05月,新增二级学院“国际学院”,正式招收外国留学生。

倪桂锋(2015-05-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