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正逢农历三月初三,一大早,家住广南县莲城镇的高大妈就来到东郊的三皇宫(也称“先农坛”),伴随着诵经声,祈求来年家里五谷丰登。
当天是广南县“官撒种”农耕民俗活动举行的日子,与高大妈一样趁着这个机会到三皇宫祈福的信众还有很多,他们过来祈福之后要在庙里吃斋饭,随后可以观看“官撒种”的仪式和各种表演活动。广南县民俗专家陈应文介绍,“官撒种”的诵经活动早在农历三月初一就开始了,之所以持续这么长时间,是因为信众认为除了请庙里供奉的神仙外,还要恭请各路神仙来观礼并且协助庇佑来年风调雨顺。在过去,信众三月初一就把五谷拿到三皇宫,希望自家的谷种能得到庇佑,来年有个好收成。
“官撒种”源于我国周代官方为春耕播种所举行的传统农耕祭祀仪式。“官以人为本,民以食为天”,其意在为官者重视农耕生产,敬畏自然,并告之社稷百姓播种节令已经到来,同时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春秋时,孔子将这一活动称之为“籍田礼”。据史料记载,在广南县,过去每年农历的三月三,广南知府和侬土司都要准备丰富的供品,率文武官员和村社头人到莲城东郊的“先农坛”焚香祭拜地母,进行隆重的诵经祈祷仪式,并仿效历代帝王行“藉田礼”,在坛前的田里举行盛大的“官撒种”活动。举行活动时,要在坛前的田里种植几棵桑树,代表衣锦富庶,田里备3头白水牛代表土司、知府、知县三级文武官员下田带头犁耙、播种,同时撒一部分“五谷”给民众带回栽种,在撒“五谷”的同时,官者面对东、南、西、北四方,毕恭毕敬地口里念念有词:“一撒风调雨顺保万民,二撒五谷丰登富百姓,三撒国泰民安促和谐”,寓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在传承中华文明,教化边疆各族民众,团结和睦,相扶相依。当天,辖区内各族民众也借此机会表达敬畏地母、缅怀祖先神灵大恩大德的深厚感情。他们在村寨头人、长老等人的率领下,进行杀猪宰羊、上竜山、入社庙祭拜、驱邪纳福等活动,还有的跳草人舞、春牛舞、对山歌、唱壮戏等,活动连续三天,场面壮观,热闹非凡。“官撒种”活动自西周以来直到清末,历经两千多年。新中国建立后,原先的知府、土司制度不复存在,“官撒种”活动转向民间并延续至今。
中午11点50左右,穿着少数民族盛装的“撒种官”扮演者就来到三皇宫,进行隆重的接种仪式。仪式过后,“撒种官”要带着神坛上的“五谷”,参加民间文艺队在城区的巡演,最后到达县城东郊的一片开阔田地进行“官撒种”仪式。
咚咚呛、咚咚呛……12点左右,锣鼓声响起,舞龙队在前面开路,穿着壮族、彝族、苗族等民族服饰的43支约1000人组成的民间文艺队,要护送“五谷”从这里出发,一路载歌载舞去到县城东郊。陈应文介绍,以前“官撒种”仪式的地点是在三皇宫门口,但如今举办的规模大、人数多,于是就把地点改到了其他地方。巡游活动的进行,也吸引了慕名而来的民众观看。“早早的就听说今天有活动,我早就在这等着巡游的队伍过来了,跟着大家一起热闹热闹。”围在路边的李女士是壮族,她说,三月三壮家人有赶花街的传统,尽管家住在广南县城,但是她已经约好了老家的几个朋友穿上壮族的衣服来观看活动。
“恭逢甲午年阳春三月初三佳期,广南县庶民众齐集东郊波吉令设坛举行官撒种激励,众等虔诚祈求赏赐恩典,护佑年更顺下,诸事吉昌……”2点左右,巡游队伍来到了举办“官撒种”仪式的地点,负责主持仪式的陈应文穿着壮族服饰,大声宣读主持词。“撒种官”双手捧着五谷盒放到神坛,带领大家一起焚香祭拜地母,进行敬天祭地仪式,表达敬畏地母、缅怀祖先神灵大恩大德的深厚感情。随后,通过“上表”,向天上诸神传达愿望。上表之后,就是“撒种官”下田带头犁地、播种,撒种等仪式。耕田礼结束后,“撒种官”将带着诸神庇佑的种子抛洒向民众,引得许多人跑上前“争抢”,有些人用手或是用帽子接,有些人则等人群散去后,在田里细细寻找这些种子,场面热闹非凡。“我已经把这些带着‘福气’的种子包好了,过两天和其他谷子放到一起撒种,希望来年能得到大丰收。”抢到了一些种子的王大妈高兴地说。
“官撒种”仪式之后,是民间文艺队精彩的表演和对歌活动。身着壮、苗、瑶、彝等民族服饰的民间文艺队上演了劳作舞、手巾舞、三弦舞等民间舞蹈,原汁原味的山歌唱出了欢乐、喜庆和希望。
“东西南北四部洲,春夏秋冬母顺成;江河湖海不离母,万国九州母长成……天下五岳仙山境,山林树木母长成;庶民百姓不离母,五谷六米母长成……”这是摘自广南《地母真经》中的一段内容,简单讲就是,大地上的万象万物都是由地母生成的。古百越人对稻作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及浓重的情结,他们认为“大地”是产生万物最至高无上的神灵。地母即稻作文明之母,在壮(泰)民族的传统观念中,地母即乘象仙女,由她统管大地,生养万物,教人耕田种地。“官撒种”活动作为稻作文化的一部分,实为地母文化所推崇的崇敬自然,感念大地造物育物之恩,倡导、教化世人和睦相处,以人为善,仁爱万物、互存相依等理念,至今已成为广南地母文化、农耕文化、稻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天的“管撒种”活动,让更多人领略到了这一民俗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