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但在解放前,由于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之近代历届政府无能,封闭保守,战乱频频,新疆的经济发展极为缓慢,物质产品匮乏,各族人民生活十分贫困。当时,国民经济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作物产量很低。解放前夕,新疆粮、棉、油的每亩单产分别仅为65公斤、10公斤、29公斤,人均占有粮食195公斤。畜牧业生产经营方法粗放,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艰苦的游牧生活。近代工业几乎是个空白,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仅有14个,而且规模很小,其他均为手工作坊或手工工厂。全疆没有一寸铁路,只有几条坎坷不平的简易公路,交通运输主要依靠骆驼、毛驴驮运。民航只有3个航站(哈密、迪化、伊犁)和联接3个航站的1条航线。
50多年来,通过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国家的大力支持,新疆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6年,新疆国内生产总值3 045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50多倍。经济结构趋于合理,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55年的54.4:26.1:19.5调整为2006年的17.3:48:34.7,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1)逐渐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50多年来,新疆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生产走向机械化、集约化,游牧业生产逐渐走向定居、半定居,科技种田、养畜蔚然成风。全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达到5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0%,科技进步在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份额达到42%。以克孜尔水库、和田乌鲁瓦提水利枢纽等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大型水利工程和大批干支渠及其防渗工程的建成,使全区的引水量、水库库容和有效灌溉面积迅速增加。
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主要作物单产水平、人均农业产值和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中上水平。农业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5.8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883.54亿元。1983年结束了吃调进粮的历史,1984年粮食自给有余,1985开始粮食外调。2006年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了近10倍,为我国西北地区年调出粮食最多的省区;肉类产量增长了30倍;棉花产量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为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以环塔里木盆地为重要基地的林果园艺业快速发展,总面积已超过1000万亩,哈密瓜、葡萄、香梨等“名特优”产品享誉国内外;蔬菜面积由9.25千公顷增加到186.82千公顷,主要城市冬季鲜菜自给率达到70%;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生产发展迅速,有87种食品获中国绿色食品中心认证的绿色食品标志;“红色产业”发展迅猛,工业用番茄、枸杞等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农产品商品率达63%以上,传统的自给自足农业正在向大规模商品经济转化。
(2)现代工业生产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前,全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1.7%;改革开放后,年均增长11.8%。目前已建成工业企业5万多个,形成了以矿产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力量,包括石油天然气开采、石油化工、钢铁、煤炭、电力、纺织、建材、化工、医药、制糖、造纸、皮革、卷烟、食品等门类基本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0.9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 894.88亿元。部分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如2006年,天然气和原油产量分别为164亿立方米、2 475万吨,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三位;成品糖53.79万吨,居全国第四位。企业整体经营水平不断提高,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区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9家,居西北5省区首位。
(3)商业贸易日益繁荣
2005年,全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37.78亿元。连锁经营向多业态、规范化发展,大型综合超市、专业店、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不断涌现。新型商业网点迅速发展,超级市场发展加快,市场上消费品品种繁多,货源充裕,极大地满足了社会生产和各民族群众生活的需要。
(4)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
新疆位于祖国西北部边陲,地域辽阔,交通问题长期以来都是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通过50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公路为基础,铁路为骨干,包括民用航空、输油气管道等四种运输方式相配合,内联区内各地(州、市)和县、外联国内西、中、东部地区以及周边国家的综合运输网络。截至2005年底,全疆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9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41公里,一级公路883公里。首府乌鲁木齐到各地(州)首府都已实现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连接,全疆85个县(市)全部通柏油路。全疆铁路营运里程3009公里。拥有民用机场14个,其中,通航运营机场11个。已开通区内外航线127条,是全国拥有航线最多的省区。乌鲁木齐国际机场现已成为我国第4大国际航空港。
(5)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目前已有国家批准的开放市、县70个,开放一类口岸17个,已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2006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91亿美元。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仅2006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1亿美元。自1992年起,已成功举办15届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简称“乌洽会”)。新疆已逐步形成了沿边、沿桥(亚欧大陆桥)和沿交通干线向国际、国内拓展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
(6)城市化程度日益提高
1949年新疆设市建制的城市仅有一个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市区面积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仅10.8万,有6座小楼,1.6公里的沥青路面。人口超过2万的城镇也只有伊宁、喀什、莎车3个。2006年新疆城镇人口占到人口总数的37.94%,市、镇数量已达249个,非农业人口在2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有10个,乌鲁木齐市已是拥有200多万人口,市区面积达139.55平方公里,高楼林立、文教发达、市场繁荣的大城市。
(7)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06年,全疆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7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737元,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9930元,城镇及农村居民用于食品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5%和39.9%。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并向更高层次的吃好、穿美方向发展。全疆80%以上的城镇家庭住进了单元式配套住宅,1/3多的农村住宅是混合结构或砖木结构。各种家用电器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百姓家庭,据抽样调查显示:城镇居民中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08台,洗衣机88.5台,电冰箱或冰柜90台,固定电话87.7部,移动电话126.6部。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视机100台,洗衣机32台,电冰箱25台,固定电话41部,移动电话29部。大屏幕彩电、全自动洗衣机、淋浴热水器等都已进入普通居民家庭。2006年,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电脑、照相机、钢琴分别为28.7、39、2架(台),拥有家用汽车2辆;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摩托车49辆。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现已总体实现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历史转变。
目前新疆的经济发展不可避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新型工业化水平相对滞后,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维持高增长,经济增长对投资和资源的依赖程度高;公路、铁路网平均密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城镇的综合实力较弱。新疆与内地居民收入的差距还在拉大,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5.4%和76.3%,排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最后一位和第25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则排在全国的第14位,这种经济生产状况与居民收入水平不协调的现象受到全疆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