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家乡区县: 柘城县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庄遗址:
李庄遗址,又叫“山台寺遗址”,位于柘城申桥乡李庄村,因其基址上过去有座山台寺而得名。
据传,在那很久以前的时候,这里突然间天崩地裂,大地“轰隆隆”地往上蹿突,眼看就要耸起一座大山,四方百姓无路可逃,性命难保。在这万分危难之时,太上老君手执赶山鞭,座下骑青牛,足下踏青云,自南天飘然而来。只见他左手撒下九条白龙,明晃晃放出九道银光,这里便出现了九条大路交会的“九龙口”;右手“呼啦啦”挥起赶山铁鞭,一声巨雷响过,把正在隆起的山头拦腰赶到了东南,只留下一座丈把来高的山台子,让四方百姓到这里躲过了一场灾难。后来,人们就在这座高台上建起了一座雄伟壮丽的“山台寺”。
原来的山台寺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就有了。山台寺曾有台高5米,台阔9亩,前建9间石山门,上建前、中、后3座大殿,修有6座双层楼阁及东西廊房等各类古式建筑132间,供奉佛、道神像数十尊。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九月初一、腊月初八,这里都要起逢规模盛大的香火大会。大会期间,寺内香火缭绕,寺外人山人海,商铺相接,热闹非凡。寺门前有眼古井,井水清冽甘甜,井内的砖缝都是用铁汁掺石灰灌口。寺东南角有株几人合抱的大杨树,树内有个大空洞,大得可以摆下麻将桌,容得下几个人打麻将。上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时锯了几天才锯掉,树洞里还跑出来7条小青蛇。过去人们来这里烧香祈福求雨,往往十求九灵。李庄人在清代就出现过举人李贯三、秀才李济云、李右堂一家“祖孙三秀才”。解放前夕,高台上建有寺院,住有高僧数十名,曾是柘城西部的一处名胜。山台寺建于何时,已无文字可考。据清光绪《柘城县志·古迹志》记载:“山台,城西二十里,高大如山,上有寺。”明朝万历年间进士、柘城人杜齐芳曾登临此台,写下“野寺闲云绕树采,木棉秋夕有花开。双扉抱水无人扣,片影穿林见鸟回。眉曲渐惊梁苑月,藓衣初卸楚王台。客心不及山僧寂,黄叶风披一任摧”的诗句。
山台寺后来被毁,只留下一片高台。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群众自发在高台上建庙房三间,山门一座。供有西天如来佛、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等神位。1995年至1997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哈佛大学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证明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文化层深达4米,从浅入深分别有东周文化、商代晚期文化、岳石文化、龙山文化等,尤以龙山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在龙山文化遗存中发现有:
(1)较大的夯土台基,房址有圆形、方形和长方形多种。其中尤以F2的五间排房最为壮观;
(2)九牛祭坑一座,坑内埋有完整和不完整的牛骨架九具、鹿下骸骨一付,是迄今所见龙山文化时期埋牛最多的祭坑;
(3)清理水井一座,井口的四角上各有一个柱洞,说明井口之上原先或许盖有锥形井亭之类的建筑;
(4)灰坑68座,形式有方形、圆形和不规则形等几种;
(5)不完整的木栅栏一座,由23个小柱洞连成一段弧线,中间有一宽约2.5米的豁口;
(6)清理残窑一座、灶址2处。
(7)出土陶器(经过整理和复原)265件,器类有作灶具的鼎、甗、甑、深腹罐等。容器有盆、瓮、大口罐,还有缽、鬹、盉等器。陶器的颜色有灰色、灰褐色、黑色、橙红色等几种,尤以灰陶为主。其次是褐陶、黑陶,纹饰有蓝纹、绳纹、方格纹、旋纹、刻纹、方纹、波浪纹、叶脉纹、菱形纹、三角纹、同心圆纹等。另外还出土有较为完整的石、骨、蚌、陶等质地小件标本32余件。
考古专家们认为:李庄遗址的龙山文化与虞城马庄的仰韶文化遗址相比,两者之间很可能存在着源流关系,它反映了豫东龙山文化可能是自成体系的新线索。李庄遗址的发掘,对于探寻先商文明之幽,研究豫东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之序,了解龙山文化时期豫东地区人类农耕生产、日常生活、房屋建筑、祭祀行为、纺织和制陶技术之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化考古学术价值。
历史上,商人的祖先契在尧、舜之际曾当过虞舜的司徒,因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传说契是他母亲简狄(帝喾次妃有戎氏之女)吞食玄鸟(燕子)卵而生,故又称“玄王”。《诗经·商颂·玄鸟》中就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诗句。契以后十三世至汤约470年间,曾八迁其居,后复归商丘,以孟诸泽和泗上一带为中心,东过泰山,北达河北,在东方地区广泛活动。汤灭夏前居亳,与葛伯国(今宁陵县境内)为邻。灭夏后都南亳(今虞城县谷熟镇一带)。在前后470多年间,商人在黄河流域生息繁衍,发展壮大,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先商文明。睢阳区半塔遗址、谷子坑遗址、柘城李庄遗址等同属龙山文化遗址,都发掘有大量的先商文化遗迹。
李庄遗址发现的九牛祭坑更具考古价值。我们知道,商祖契的第三代孙商王相土驯服了牛、发明了牛车。此后,商民族便大规模养殖牛,并以牛祭天和祭祀。有文献记载,商代先祖用牛驾车和祭祀,王亥去世后祭祀用牛就多达300头。若对商丘市的龙山文化遗存进行广泛研究,在豫东地区以李庄遗址为代表的龙山文化晚期遗存,很可能就是殷商文明的前身。
2006年6月,该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面积为2.18万平方米。是我县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该遗址被发掘后,当地群众为节约用地,将发掘现场以土添平,种上庄稼,现为一望无际的大田。

不好意思(2015-05-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