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难觅采参人 非遗习俗濒危
在众多的影视剧中,“采参人”的形象颇具传奇色彩。他们翻山越岭、以身试险,如果幸运发现珍贵的“棒槌”,就小心翼翼地用红绳拴住挖出来,为的是不让“成精”的人参跑了。一同挖人参的伙伴,也有可能为了独占宝贝展开生死争夺。
在人参文化·抚松新城发展图片展上,记者看到了抚松采参习俗的过程:拉帮、进山、搭戗子、排棍、压山、打小宿、抬棒槌(挖人参)、品参、砍兆头、参包子、准备下山、下山时留火种食物等、还愿。
资料显示,抚松县采集人参的历史长达1440年,栽培人参则始于1567年。由抚松县申报的长白山采参习俗,于2008年6月被纳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进深山老林寻找、采挖野山参的过程被称为“放山”。过去,长白山区靠放山为生的人极多。在当地人眼中,参与放山是一个男人成熟的标志。茫茫林海,瘴气弥漫,野兽横行,遍布危险。
但是,目前,一些经验丰富的放山把头(采参领导者)因年事已高,很少带徒弟进山。有些老人相继谢世,系统掌握放山习俗的人已经不多,使得这一沿袭千年的习俗难以得到传承,处于濒危状态。
这种说法得到了当地人的证实。据抚松县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当地大力推进人参标准化种植,现在挖野山参的人极少,只是少数采挖草药的人也同时寻找野山参。近30多年来,抚松县已经没有发现重量超过1斤的野山参了。
野参日益珍贵,采参的习俗,也慢慢成为历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