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正月初一凌晨,各家放鞭炮,敬天地、家堂、祖宗。晚辈向长辈拜年,
长辈给“压岁钱”
。早晨多吃汤元,或泡饭、糕点。农村凌晨敬土地。友人相遇
互道“恭喜发财”
、
“新年好”
。初一至初三,不新烧饭菜,初四下河边淘米洗菜
谓之“开生”
。初一,不扫地倒水,不动剪刀针线,不能打碎东西,不准小孩讲
不吉利的话。
初二商店敬玄坛。中青年到岳父、娘舅、姑姨等长辈家拜年。初五为“财神
日”
,家家“接财神”
,放鞭炮,商店还举行传统的敬财神仪式。
春节期间,青少年喜欢“打钱堆子”
,
“滚铜下跪”
。农村爱看戏,听说书,
读唱本。玩麒麟、玩龙灯、拉洋片、捏糖人、卖各式玩具的走街串巷。城乡皆有
借春节大搞赌博活动的
元宵节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古称“上元节”
,又称“灯节”
。元宵节吃元
宵、赏灯成为传统习俗。十三为“试灯”
,十五“正灯”
,十八“落灯”
。在食物
上有“试灯元子落灯面”之俗。建国前,县城集镇每逢灯节,各家带着小孩和各
式彩灯,齐集闹市,互相观赏,配以龙灯、花船等
清明节这天,各家门前插柳,妇女喜戴柳球,早晨吃烧饼,中午备菜饭祭祖
先或去墓前祭扫。建国后,祭奠日少,多数修整墓地,上坟凭吊。机关学校,群
众团体,
组织青少年到烈士陵园和烈士墓祭扫,
敬献花圈,
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
统教育。
端阳节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俗称“端午”
。吃粽子已成传统风俗。粽子有
实心,有包馅,馅子有咸瘦肉、火腿、红枣等。各家门头插菖蒲、艾,悬挂钟馗
像辟邪。儿童背艾叶虎,穿虎头鞋,围绣有“五毒”
(
蚊、蛇、蝎、壁虎、蜈蚣
)
的兜子,腕系彩线扣银铃索子,颈挂彩络咸鸭蛋。
“七月半”
,农村谓之“鬼节”
。这天和清明一样,须祭祖。
中秋节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俗称“八月半”
。旅外的尽可能赶回来吃团圆
酒。
煨鸭子、
煎藕夹是中秋节的传统菜肴。
晚间,
在室外设香案,
供月宫嫦娥像,
陈列月饼及鲜藕、菱角、鸡头苞
(
芡实
)
、毛栗、石榴、芋子、毛豆荚等。有的小
孩点“月宫灯”
、
“走马灯”
,并以瓦片垒“宝塔灯”
。全家对月跪拜,谚有“在家
不敬月,出门遭雨雪”
。敬月后,分食月饼,如有人在外,即留一份或寄去,表
示团圆。
重阳节九月初九“重阳节”
,简称“重阳”
,古有佩茱萸登高的习俗。面饼店
以秈米粉蒸方糕和捏成的小羊,并制彩纸三角旗子,名“重阳旗”
。出售时,羊、
旗、糕全套,供不应求。次日农民和菜农将旗插在田头、菜园,以驱逐鸟雀。此
俗如今已少见。
冬至俗称“过大冬”
,农村正是农闲季节,故敬祖先的菜肴比清明、七月半
要丰盛得多,往往忙到天黑才祭奠,故有“早清明,晚大冬”之说。
送灶,天长多数人家供灶神,也称“灶老爷”
。神像两边有“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平安”的联语。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为送灶日,即送灶神上天“汇报”
。
送灶前数日,尼姑庵向各家送灶疏,收者给钱。送灶时在灶神前供一碗糯米饭,
上插蜜枣、红黑枣、桂圆、白果、花生、莲子等果品,名为“灶饭”
。还供有灶
糖
(
麦芽糖
)
,意在将灶神嘴粘住,防止上天后乱说。敬神后,将纸印的灶神像烧
掉。除夕,买新的灶神像贴上,是为“接灶”
。
谚有“进了腊月门,年事忙煞人”
,各家及早购买春节物品。送灶后,年事
更加繁忙,各家掸尘,打扫室内外卫生,赶制新衣,穷人家亦缝补浣洗。洗澡、
理发、蒸各式糕点,直至除夕。
除夕农历年最后一天为“除夕”
,俗称“大年三十”
(
月小二十九
)
,家家忙
贴春联,象征除旧更新。室内张贴年画,布置一新。除夕中午祭祖先,俗称“家
祭”
。
除夕晚,全家团聚,饮酒吃年夜饭,俗称“吃守岁酒”
。中上之家堆盘满桌,
菜肴丰盛,饭要多煮,一般吃到年初四才“开生”
。由于蒸有糕点、粉团、子孙
饼子等,加之菜肴丰盛,故春节期间吃饭不多,俗称“年饱子”
。现在城乡讲究
新鲜饭菜,只有少数人家沿习旧俗。
吃罢守岁酒,
家家户户团聚在电视机前,
收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春节联欢晚
会,一直到凌晨,鸣放鞭炮后睡觉,俗称“睡元宝觉”
。醒后吃糕再说话,叫做
“开口糕
(
高
)
”
,取吉祥之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