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称南传上座部佛教为“沙瓦卡”,据说是由亲自聆听过释迦牟尼口头传授教义的教徒所传布的,汉语称之为“声闻乘”。此派教义认为人生是“苦”,主张自我解脱,自我拯救,提倡赕佛——布施,和个人善行以修来世,否则死后将遭到打入地狱,转生为饿鬼、畜牲的报应。因此要求信徒要爱护别人,怜悯别人,不忌妒不献媚,严格遵守三皈、五戒律,并请求代表佛教的僧侣赐给清吉平安。这些要求是和傣族农村的自然经济相适应的而且傣族封建领主也可以利用佛教来加强自己的统治。
由于南传上座部佛教认为家庭是产生烦恼的根源,所以从前每一个傣族男子一生中必须在寺庙中过一段脱离家庭的清静的僧侣生活,实践佛教的戒律,了解佛教的教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也才具备成家立业、娶妻生子的资格。傣族地区男孩七、八岁到佛寺中过一段时间的僧侣生活是很普遍的习俗。傣族的佛教寺佛教寺院是宗教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傣族人民认为佛寺的兴衰反映了民族和村寨的兴衰。因此对佛寺的修建出人出钱非常慷慨,也非常重视。所以傣族佛教建筑造型艺术必然具有自己的民族和地区特色。
西双版纳州傣族的村村寨寨都有自己佛寺,傣语称之为“洼”。一般都建于全村风景最优美、最突出的地方。这和德宏州傣族佛寺一般建在村寨的中部和西头有所不同。在一片浓密的竹树丛中耸立着佛寺巨大的屋顶和巍峨直刺蓝天的佛塔,构成了傣族村寨的特殊气氛。这些佛寺一般是由:寺门、佛殿、经堂、僧舍和鼓房组成整个佛寺的建筑群,寺外有较大的场地。四周浓荫四盖的大树、竹林、低矮的围墙,衬托着具有高大的屋顶、气势雄伟的佛殿,古色古香的牌坊式的大门和引廊,有的还有高耸挺秀的佛塔(有的寺无塔)构成了一个独具民族特色的,充满宗教的环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