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文化是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提法。之所以称为“贝叶文化”,是因为它保存于用贝叶制作而成的贝叶经本里而得名。贝叶文化包括贝叶经、用棉纸书定的经书和存活于民间的傣族传统文化事象三个方面。
傣族是西双版纳各民族中唯一有自己文字的民族,称为“傣泐文”,它是何时产生、由何人创造的,还不太清楚。元朝时的中国史籍均记载:“金齿百夷,记识无文字,刻木为约”,到了明朝的《百夷传》则云:“无中国文字,小事刻竹木,大事作缅书,皆旁行为记”。这里所说的“缅书”可能就是傣文,因为傣文与缅书都是由左到右“旁行为记”的。也许《百夷传》的作者不识缅文和傣文,而把它当成缅文了。所以,傣文的始用年代可能在14世纪元、明之间,也即距今约六七百年前。傣族的文字系随着小乘佛教的传入而引进,源出于古印度的巴利文,并经不断的改造而形成的。它可能是与佛教同时传入,也可能滞后,即佛经先凭口授传诵。
至于傣族文字的载体,沿用至今的除了民间用近代的纸书写外,抄写佛经的主要是用“绵纸"和“贝叶”。绵纸是用生长在西双版纳森林中的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的树皮纤维作为原料,用一般手工造纸的工艺制作而成的,纸张洁白且韧性好,可以经久保存。在勐仑的曼俄寺,近年翻修时,发现有一张100年前用绵纸书写此庙修建经过的文书,字迹还清晰如初。贝叶是取自一种叫贝叶棕(Corypha umbraculifera)植物的叶片,经一套特殊的制作工艺制作而成,所刻写的经文用绳子穿成册,可保存数百年之久。贝叶棕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不产,由于它是(刻)写经文的主要载体而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引进的,很适合这里的气候,常在佛寺庭院里有栽培,十分高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