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属多民族杂居地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唱沙戏、古乐演奏演唱、舞蹈、民歌等。
壮族唱沙戏:沙戏统称为壮剧,属中国六大剧种之一。唱沙戏主要流传于壮民族沙支系中。沙戏自称“相依”,他称沙戏。广南沙戏有北路和东路之分,清代从外部传入,形成于光绪年间,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一般情况下,沙戏只在每年的春节期间于广场上垒土台或用石条、木板搭起临时戏台演唱,有的戏班也有固定专用的房屋戏台,演唱时间一般都为三、五、七、九天,各戏班根据情况而定,各取所需。传统的表演程式是:“文不离扇,武不离刀,侧身出场,台中亮相,先礼后唱,拜揖入场”。北路音乐为“依阿妮”、“乖哥来”曲调,委婉抒情;东路以“哎依呀”为主,搀杂“乖嗨咧”或广西“西隆调”等曲调。沙戏唱词多为五字、七字句,参杂少量的十字句,演唱时均用民族语。唱沙戏期间,熙来人往,热闹非常,气氛热烈隆重,能够产生出“锣鼓一敲戏台开,勒少勒冒(姑娘伙子)得得来”的效果,吸引本民族和其他民族观众成千上万人观看演唱,百看不烦,百听不厌,把观看表演视为一种吉祥,接受美好的祝福。
句町古乐:句町古乐属地主民族音乐与中原洞经音乐相结合的产物,韵古朴、动听,是广南地方民族音乐的一块“瑰宝”,被有关媒介誉为“化石”音乐。句町古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表现手法和演唱风格上,与中国古代《诗经》雅乐有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曲调旋律古朴,节奏、节拍变化自由,句式不太规则,音程跨度较大,乐曲短小,富于叙述性歌唱。长期以来,一直在民间传唱不衰,凡遇民间重大节庆或红白喜事,都要组织演唱,载歌载舞为乐。演唱的主要曲调有《拆桂令》、《老挂调》、《仙家乐》、《清河颂》等几十个调子。
民族舞蹈:广南的各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不同的舞蹈,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大体上分为祭祀性、自娱性两种。祭祀性舞蹈主要表现对原始神灵的信仰、万物崇拜、道德训示、祭奠始祖、丧葬祭祀等;自娱性舞蹈表现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战争、狩猎、吉庆、婚娶等众多方面。各民族的舞蹈汇集起来,壮族有拢牙歪(牛头舞)、拢马哈(纸马舞)、拢阿曰(手由舞);苗族芦笙舞;彝族弦子舞(纵弦子)、铜鼓舞等。这些舞蹈得到长时期的保存流传,倍受各民族的喜爱,凡遇节庆或有客人到来,可以不分时间,不讲地点和条件,翩翩起舞,达到召之急来,来之能跳,使用权人沉浸在赏心、欢快、愉悦的氛围中。
民歌对唱:从历史以来,广南就素有歌的山、歌的海之称。各民族都喜欢唱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民歌曲种有壮族侬支系的“伙楞”、沙支系的“温瑞”、“果奋”和汉族民歌。唱民歌和开展民歌对唱是广南农村各民族中最普遍的文娱活动内容,它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限制,无论生产劳动、赶街路上、传统节日期间,娶亲嫁女等任何场合下都可以唱,可以独唱、合唱、对唱。特别是对唱,有时通宵达旦,甚至几天几夜不停歌声。这种以歌代言,借歌传情的民歌演唱,类容丰富多彩。民歌的内容有古歌、情歌、酒歌、生产劳动歌等,触景生情,见子打子,脱口而出。如汉族男女未婚青年的情歌调:
男唱:上一坡来下一坡,有脚踩着蜜蜂窝;蜜蜂出来煽翅膀,哥请小妹唱山歌。
女唱:一路唱歌一路来,一路买花一路栽;好花一年开一次,哪有一年四季开。
各民族对歌择偶,可以说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通过对歌找到意中人,结为连理,在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彼彼皆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