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与守望。省博物馆内,年轮的流转以那些凝固的时间碎片呈现,整个云南的历史印记,都可以在每一件沉默的藏品中追寻,包括文物守护者的坚守故事。
尽管云南省博物馆的历史只有一甲子,但追根溯源,我们可以回到百年以前,一批仁人志士努力图强以救国。那时,博物馆便是以开启民智的方式出现的。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博物馆也经历了多次的变迁,从最初的云南图书博物馆,到后来在昆明文庙正式成立,以及在圆通寺里的临时“居住”,再到如今位于东风路五一路交叉口的昆明10大地标建筑,都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以及珍藏的历史文物的悠远与沉淀。
作为城市文化的名片,省博也将搬入位于广福路的新址。而在这样一个时刻梳理其历史脉络,除了怀旧,我们更是在梳理城市中文脉的源远流长。
1911年
图书馆内建立博物馆
这是一张黑白照片。湖水中铺满了紧密相连的荷叶,尽管没有色彩,依旧可以想象其翠绿欲滴的样子。湖中央的亭子里,17名男子合影留念:他们当中,有的留着辫子,有的是短发,不少还穿着长袍马褂,几人闲适地倚靠在亭中长椅的栏杆上,几个干脆坐着,还有几人眺望远方。照片的最下面似乎是一个横幅,上面写着“云南博物馆成立纪念摄影”,后面的日期是宣统三年七月二十日。
这是发生在102年前一个夏天的故事,这一年,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史称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之年,也是这一年,照片中的云南文人开启了云南博物馆的历史。
清末年间,国势日益衰微,“西学东渐”愈盛,时下精英极力主张废科举、办学会、兴学堂,建报馆、同文馆和图书馆。博物馆也在此时兴起。1905年,清末状元张謇建立南通博物苑,1912年北京国子监成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中国历史博物馆前身)。1914年在北京开放古物陈列所。云南虽地处偏僻,但文化氛围却十分浓厚,建立博物馆一事也在全国较早,即便它是以与图书馆“捆绑”式面貌出现。
1909年11月14日,省图书馆正式成立对外开放,选址昆明九龙池西北隅空闲的省会中学堂,即清末时所停办的经正书院旧址,首任馆长为学务公所图书科长叶瀚。
1910年,昆明人何秉智、康学文、杨煦从京师大学堂毕业到云南图书馆后,开始收集历史文物、制作动植物标本,设立博物陈列所,并在馆内开办博物实习科,面向全省招收两年制博物专科学生。
1911年农历7月,图书馆的博物馆工作初具规模,于是在馆内成立云南博物馆,“云南图书馆”也改名为 “云南图书馆兼博物馆”,简称“云南图书博物馆”。
1930年
在昆明文庙正式成立
1911年农历7月20日,博物馆部分对外开放展览,馆内设有陈列室和动物园,向民众开放。这是云南第一所公办博物馆,一时激起市民参观热情,因民风尚不开化,男女宾分日购券参观,每星期一、二为女宾参观日,其余日为男宾参观日。至民国创立后的第九个年头(1920年),方才实行男女同日参观。
“当年的博物馆,政府都移交了些历代传下来的东西作为文物收藏。” 省博物馆前馆长,省文物局副局长、博物馆处处长马文斗说,实际上,过去的封建社会官府和衙门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管理制度,尤其是从清代开始,每任官府都有收藏一些文物的惯例,如古迹、字画等,这些文物都非个人所有,而属于官方所有,如果换官员这些物品也要移交。因此当时博物馆陈放的不少展品便是历代官府中留传的。此外,当时昆明文化名流袁嘉谷、赵藩等人也将不少个人收藏献与博物馆。
而开馆仅一年,博物馆就遭遇了“搬迁”。1912年,云南图书博物馆奉令迁往旧粮道署(今昆明景星街一带),翠湖公园西北隅的馆舍由陆军偕行社(陆军招待所)占用。1919年,旧粮道署一带要开辟为文明新街,云南图书博物馆又迁回翠湖公园西北隅原址。民国时期,云南的博物馆事业有了实质性的进步,1930年10月29日,云南省立博物馆在昆明市文庙内正式成立,下设美术、卫生、科学、历史、教育成果共5个陈列室和1个动物园。成立两年后,1932年,云南省立博物馆被并入云南省立昆华民众教育馆,下设古生物陈列室。
由云南文博先驱所开创的博物馆事业,在促进社会风气开化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时局动荡及连年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云南的博物馆机构和事业已销声匿迹多年。
1952年
圆通寺成为临时馆址
《云南省博物馆60年》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1951年,我馆筹备委员会成立后设秘书处。当时只有专职秘书1人,办公条件简陋,1张办公桌、1个存储文件的柜子,就是博物馆的办公室。办公靠的是1支笔,发文是自己制作的1个红头模版,然后到印刷厂印刷一些红头文件纸留作备用。”
1953年4月30日下午5点,两位气度从容的老者和一行人踏入圆通寺,教育家出身的云南省长郭影秋陪同。而周边人们的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开心和激动。两位老者正是将出席万隆会议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时任副总理的陈毅。
此时,圆通寺内正有一场云南省少数民族文物的展览,1600多件展品,周总理都仔细地参观,从前言到结束语,每一件文物资料,每一张照片都认真地观看,详细地询问。临走之前,周总理和陈毅题词留念,周总理的题词为“中国各民族团结起来”;陈毅副总理的题词为“各民族大团结巩固国防”。下午7点,周总理一行离开时,圆通寺门外,早已被市民挤满,在热烈的鼓掌声中,周总理一行挥手致意后离去。
1951年8月23日,这是文博人期待已久的一天。省政府批准成立了“云南省博物馆筹备委员会”,把成立于1911年9月12日的云南图书博物馆分化整合为博物馆和图书馆两部分,博物馆工作正式开展。当代著名社会科学家、学者方国瑜,抗日爱国将领高荫槐都参与了筹备工作。
但在大半年的时间里,筹备委员会都显得极其“寒酸”,甚至没有正经的办公场所,更不要说有馆址。直到1952年4月,当时的省文教厅与昆明市政府商定,将圆通寺及接引殿拨交博物馆作为临时馆址。而这以后的几年,博物馆各部门在寺内开始了小范围的搬迁,1953年6月,办公地点由圆通寺迁至圆通寺接引殿。1956年,博物馆文物由圆通山接引殿迁移到圆通寺东侧原保育院旧址新建的四合院一楼保管。
“借宿”千古名寺始终不是长久之计,且因自然原因,这里也不适宜再做博物馆。“办了几次展览,就发现在圆通寺非常不便利,市民要从圆通寺爬到山顶上才能看展览,而且山上很潮湿不利于文物保存。”马文斗说,因此1957年10月,省政府决定拨款36万元在圆通街忠烈祠旧址建博物馆新馆,即今天连云宾馆。
藏身圆通寺5年之后,省博物馆终于迎来了大展身手的机遇。这一次明显要宽敞不少,新馆库房为钢材砖木结构的西式建筑,有库房8间,地下室4间,总面积12000平方米。
1958年国庆节,在圆通街忠烈祠旧址的新馆内正式开展,内容包括自然之部和历史之部。自然之部主要介绍云南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历史之部分为古代史和近代史两个部分,古代史部分有新石器时代、战国到西汉、东汉到唐初、唐(南诏)、宋(大理)、元明清5个陈列室。一二两室,基本按照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面貌陈列。以后三室,由于文物不多也不够系统,只按各朝代的大事顺序陈列。近代史部分,陈列自鸦片战争以后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物和资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