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昆明新地标

家乡区县: 昆明市五华区

当昆明工人文化宫退出历史舞台、百货大楼日渐式微时,昆明是否能有一个新地标,这个地标应该具备哪些特点,要如何来保证它旺盛的生命力,什么样的区域具备商业地标的形成土壤?

7月12日,一场名为“探究昆明新地标”的研讨会在昆明举办,相关领导与专家学者共同讨论地标性建筑的形成基础和条件,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什么样的地标建筑可以代表昆明城市气质等。

新地标伴随城市建设产生

昆明市规划局党委副书记杜凤春认为,地标其实可以有很多诠释方式,如:艺术地标、自然地标、历史地标、文化地标、商业地标等。老昆明“龟城”式的规划,特色鲜明,科学严谨,在全国都很突出。昆明目前留存的西南联大遗址、云南陆军讲武堂、云南博物馆等建筑都还有可挖掘的潜力,这也说明,“地标”需要经历经济、文化、历史的沉淀才能形成。随着时代发展,地标会发生改变,昆明近年恢复了金马碧鸡坊、近日楼等历史遗迹,但它们已很难再成为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标。

老昆明的中心是翠湖,但新昆明的中心实际已经是滇池了。因此,昆明新地标必须跟随昆明发展的步伐,经历经济发展及历史文化沉淀,并得到市民的认可才能确立。

地标只是点,不能夹缝求生

昆明风之铃咨询机构CEO石远以一个例子开头:“曾经的百货大楼,不仅仅是昆明的商业地标,同时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一种历史和文化地标。目前百货大楼已经重建了,但昆明人说起‘百货大楼’,其实指的多半只是那个地区。因此商业地标的确立存在着对以往地标的延续和替代的问题,目前昆明的发展,让人难免觉得失去了什么,对于历史的延续和传承做得不够。”

目前,昆明具有地标性质的北市区财富广场等商业区、商业楼都是建成后形成的,在前期的城市规划中并没有完全体现。

石远认为,政府应该加强前期规划,而不应由城市开发主导城市建设,城市规划不能被商业开发牵着鼻子走,这样会造成地标难以确认,或显得不协调,城市建设需要杜绝见缝插针式的开发,避免让城市形态显得无序、无趣。地标是个点,需要与周边城区、街道这个面相结合。

城市地标形成需积淀

云南省建设厅原总规划师韩先成认为,一个城市必须要有自己的地标,展现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风情特征。

地标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功能性,要有广泛的受众认识。金马碧鸡坊、大观楼等昆明老建筑都具有这些特点,不过它们都是文化地标。

就商业地标而言,按国际通行理论,需要城市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三万人,才能形成一个商业地标,就韩先成自己的经验看,需要每平方公里达到3.5万人,昆明以往较知名的昆明百货大楼、南亚风情园、北市区财富广场等形成了商业地标雏形,但同时应注意,地标必须具有共识、公认性,不单单是靠投入资金和宣传可以打造的,且易招致一些非议。比如呈贡新城区受制于人口有限,虽有标志建筑,却很难形成地标。

地标代表城市气质内涵

作为建筑师,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总监康忠学却提出,“地标”建筑或地区必须要有文化这个灵魂,外在的形式只是一个“壳”,重要的还是精神内涵的展示。

昆明的南市区目前聚集了很多消费力很强的居民,万达广场等在建项目也代表着一种在全国都取得成功的商业文化,这些因素相加后,昆明的新地标很有可能出现在南市区。

但康忠学也表示,目前昆明各个打造中的地标都存在隐忧,因为昆明还在迅速发展变革。以昆明正在建设的地铁为例,地铁线路完全建成后,昆明的商业格局可能还会大变,因此“商业地标”也很可能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而不像以往的文化、历史地标获得长久的共识。

左梦雅(2015-05-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