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标建筑难挡“升级换代” 谁是昆明下个地标

家乡区县: 昆明市五华区

拆”与“不拆”之间,一直是历史建筑地标备受争议的焦点。或是11月昆明楼市太过星光璀璨——万科王石、华远任志强等一线地产大佬聚齐昆明的光芒盖过了云南本土房企的锋芒——“昆明饭店”延迟拆除计划,被淹没在各式重磅新闻之中。  但在“地标”争夺激烈的地产行业,这似乎并不是一件小事;一个城市地标建筑地位的确立并不容易。它们或是伴随着历史的沉淀,或是见证城市的沧桑巨变,或是见证经济发展的脉搏,或是与这个城市居民朝夕相处。

“昆明饭店”延迟拆除的计划,显然已经得到正规渠道证实。对媒体一向缄默的上市房企,其证券网公示是最好的证明:11月12日《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云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之2014 年前三季度持续督导工作报告》中显示:“昆明饭店原计划 2014 年上半年拆除重建,后因市场发生较大变化,原昆明饭店定位于高端商务酒店的规划需要调整,拆除计划推迟一年。根据上市公司与世博旅游集团签订的《委托管理协议》,昆明饭店正常经营期间由上市公司受托管理。世博旅游集团履行了上述协议,目前昆明饭店由上市公司受托管理。”

尽管“被拆”事宜一再推迟,“被升级命运”似乎已经不能改变。昆明市十大公共历史建筑:先后已有翠湖宾馆、东风大楼、云南饭店、昆明百货大楼4栋历史建筑,接受被拆除重建命运,再到2015年升级重建的“昆明饭店”,十大建筑仅剩5栋。

就被拆和重建地标建筑年限来看,时间并不长。此前,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坦言: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根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

对此,不少人质疑——为何来之不易的城市地标屡屡被拆重建升级?被拆除重建后的“地标”,还能够保持原地标江湖地位?显然,眼下,他们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地标的战旗已经遍布昆明全城。谁会是下一个真正的城市地标建筑?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亦需要我们对地标及地标建筑,有全新的认识。

原因探索

老去的城市地标 屡屡被拆重建

据最新的公告显示:2015年,“昆明饭店”将被拆重建,尽管最终方案未定,但升级已是必然。事实上,地标建筑被拆重建并非偶然事件;已纳入被拆队列的“昆明饭店”是继翠湖宾馆、东风大楼、云南饭店、昆明百货大楼后,昆明市十大公共历史建筑中第5个被拆重建升级的地标之一;不仅是十大公共历史建筑地标被拆重建,其他一些昆明具有代表性的地标建筑也在遭遇这样的相同命运。如东方广场、昆湖饭店等都将步入被拆重建名单。

既然不是偶然事件,“城市地标”为何屡屡被拆重建升级?有何共同之处?

事实上,就昆明目前被拆重建升级地标的功能属性来看,其更多偏向“商务”属性,即其实用性功能属性更强。如酒店、饭店、百货大楼;另外,也不乏公共用途属性的建筑——如市工人文化宫老楼;但就为何被拆重建升级。在此前公开的媒体报道中涉及内容并不多,多半是简单的“因建筑内部老、旧、危、差等原因”的表达。

地标建筑被拆或重建升级,并不是昆明城市发展的特例,北上广深等地区亦同样如此。其被拆原因究竟为何?或许,可以简单总结为以下四类。

建筑

规划、结构或建筑质量有问题

“酒店的规划与建筑结构存在‘硬伤’;酒店的进出通行困难,可达性差;酒店层高偏低,客房面积过小;停车位保有量严重不足。”

以上诸多表示多半是城市地标中“老牌酒店”被拆升级的原因之一。同时,“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也在发生转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亦表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多数建筑尽管在当时很不错,但以现在人们的需求来衡量,在功能、舒适度上已经比较落后。

始建于1958年,长期承担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等机构的接待任务,最早的涉外酒店之一的“云南饭店”;2008年云南省国资委决定对云南饭店进行整体改扩建时的原因亦是:“因建筑内部老、旧、危、差等原因进行拆除升级。”

除建筑结构存在“硬伤”,设施严重老化也是众多地标升级的重要原因。就如酒店制冷机组、消防给排水设备等使用年限过长等亦会造成,机电设备、管线严重老化,很多管材现已严禁使用,存在一定程度的消防安全隐患。同样,不可否认。在遭到提前拆除或升级的地标建筑中,也有的因存在不可回避的建筑质量问题或缺乏高质量维护而被迫拆除。

土地

城市更新需提高土地利用率

客观上,城市在不断更新换代,城市建筑必然就存在新陈代谢。另外,城市化本身必然会带来不可避免的旧城改造扩建,也成为部分建筑短命的重要原因。

专家分析表示,城市化进程中,面对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及其生活居住需求,城市不得不拆除一些旧城片区,重新建设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在项目涉及的区域内,不可避免的要拆除一些建成时间不长的建筑。

当然,一些地标建筑,其功能时代的结束,亦必然导致地标性建筑被拆。如原昆明市政府已经整体迁至呈贡新区市级行政中心办公。此外,亦有专家表示:“城市规划设计失误,亦可能导致地标建筑的被拆。”

形象

地标改造或改善城市整体形象

事实上,不少城市地标建筑,在资产重组过程中,已成为企业的自有用地或资产,企业自身提出拆除改造的需求,也能够得到规划部门的支持和理解。同时,就地标项目被拆和重建后,无论是从建筑规划、设计、功能更新等方面来看,其均有利于这一地区城市建设形象的改善和提升,也符合城市发展的新思路。

就目前被拆与重建的城市地标规划来看,它们多与实力城市开发运营企业相关,同时,又多与国际性的酒店管理品牌达成合作意向。

利益

拆迁卖地的利益驱动

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似乎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在城市核心区土地供应数量稀少,地价快速上涨的背景下。拆迁置换出土地带来的卖地收入,更能让人对不少地标建筑“痛下狠手”。事实上,多数地标建筑被拆重建的背后,都有房地产开发地王或高溢价的“身影”。

何为地标

城市地标 具有特定记忆价值的实体存在

老一批城市地标,是拆或不拆,是升级或如何升级,没有清晰结论时;大批标“新地标”已开始密集涌现;文化、商务、宜居、豪宅、休闲等地标营销开始狂轰滥炸。而宜居、商务、休闲娱乐地标,又和哪些元素相连?新的城市发展洪流中,原本的地标含义,是否会发生改变?一切核心问题要解决的是,“地标”究竟为何物?如何定义地标。

地标,自然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文本中,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意象之城》 的作者,(美)艾瑞克·洪伯格(Honderger.E.)曾在其著作中,这样定义地标:“地标(landmark),无非是指地面上具有特定的记忆价值的实体存在。”

这样的定义,亦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如何理解“实体存在,具有特定的记忆价值?”这样的定义或许更适合用“故事”一词来做总结和概括。地标,总是拥有太多的故事。这样的故事里,或有某些人,或某些事,或又有某些全新的技术应用或历史转折、改变。同时,还需要关注的是,眼下说的地标,更多和标志性建筑有通用之意。

 

左梦雅(2015-05-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