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中国各个地方都喜欢凑出来“十景”、“八景”,其实用自然景色的符号来展示地方风情,也是人之常情。后来,就发展到用人工建筑来展示时代面貌了。 上世纪50到60年代,首都北京建设了“十大建筑”。远在边疆一隅的昆明也紧跟而上建了“十大建筑”。因为时间不算久远,昆明人对昆明“十大建筑”的记忆都很清晰,写的文章也不少,我只讲几段逸事。
东风路上的云南省博物馆,最早是昆明军区建的军事博物馆,1962年建成。那年头的昆明军区很有实力,博物馆外形完全是苏联克里姆林宫的风格,连屋顶塔尖上一个大大的五角星也是照样搬来。同样,1957年,在原来的“拓东体育场”上建成的云南体育馆,也是苏联式建筑。
苏式建筑还有翠湖边的农业展览馆,建这个馆,是用了当年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外操场土地,那个年头,农业是重中之重,在历史上有名的“云南讲武堂的操场”就显得不重要了。后来农展馆与时俱进改成了科技馆,到现在逢年过节成了土特产商贩云集的市场。
1958年建成的昆明饭店是昆明第一座有电梯和暖气的宾馆,直到很多年后,可能有些昆明人还没见过这两样东西。郭沫若就从北京跑来昆明饭店住着构思、写作了《武则天》等剧本。
同为宾馆,1956年开业的翠湖宾馆,是靠近清代的“皇华馆”的原址,“皇华馆”是供朝廷来昆大员的下榻处。翠湖宾馆一开始只招待苏联专家。1960年后,苏联人走了,只面向官方会议和国内专家,1979年后才对大众开放。
1958年建立的云南饭店,其最大特点就是好吃,云南的好几位滇菜大师都在里面服务过。最豪气的,是一次可供千人就餐。那个年代,昆明城才有多少人啊,但还是没几个老百姓在里面吃过。
昆明的老百姓最熟悉的是1959年建成的百货大楼和邮电大楼,由近日百货商店改建的昆明百货大楼,昆明人购买外地来的生活生产用品;邮电大楼的电报和长途电话,是昆明连接外界讯息的枢纽。1961年,又在城西建成东风大楼,开设东风百货商店,分流购物人群。
到现在,昆明的“十大建筑”还保留原样的没几个了,觉得清一色苏式建筑是个笑话的人,面对改建后昆明市里各种美国或者香港式的建筑,又是什么样的心情?我只有个体会,我们的城市建筑,永远没有自己的本土特点,而且寿命不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