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立于鄂州市小东门外大堤俯瞰长江,可见一巨型礁石屹立江心,其势蜿蜒如龙,此即“龙蟠矶”。相传孙权定都武昌(今鄂州)之前,有黄龙蟠卧矶上,积日方去,因而又名“蟠龙石”。蟠龙石翘首西望,周身罩着一层氤氲烟气,犹如蜃景。而更为奇妙的是,一船形古阁突兀在龙首之上,凌空虚悬,横江而峙,这便是令人叹为观止的鄂州观音阁。又称龙蟠矶寺,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音阁始建于宋,元至正五年(1345年)重建,明清多次重修。阁坐东朝西,在礁石上垒石成台,台上建阁。现有祖师殿、观音殿和老君殿三殿以及纯阳楼、观澜亭等建筑。万里长江,险称天堑,上起巴蜀,下至吴淞,唯鄂州观音阁雄踞矶头,宛如中流砥柱。气势磅礴。故又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阁”。
阁身正壁镌有”观音阁”三个遒劲的大字。进阁正门石碑上刻的“龙蟠晓渡”四字,出自清代官文手笔。阁内自西向东,分别是观澜亭、东方朔殿、观音殿、老君殿和纯阳楼。观澜亭上,俯瞰江流,胜景忧宏;三重殿里,仰瞻前贤,文章彪炳。纯阳楼上吕洞宾正酣燃大睡,游人至此,莫不止步屏息,会心一笑:如此蓬莱仙境,独此公得其所哉?观音阁下半部那如同船舷样的弧形石,既减缓水势,又顺势泄流,任凭江水拍击咆哮,总是稳于泰山。古代鄂州工匠对流体力学的奇妙运用和那风格独特的造型艺术,使多少建筑专家驻足留连,赞叹不已。石墙上的几棵古树,原已枯萎缩多年,近年竟死而复生,正舒展着嫩牙初吐的新枝,拥抱春的到来。阁中的那一口老井,自古水清见底,水位要高出江水数尺,令人称奇。这老井、古树和神鳖眼,被称作观音阁“三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