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东城门、邻少年宫西侧有一座明代古宅,前后六进,今基本保存完好,尤以第四、第五两进仍保留明代格局,名“成氏大司马府”。这里曾居住过明朝兵部尚书成琎和他的五世孙指挥佥事成谐; 因汉时废太尉置大司马职,“以佐王平邦国”,故后世即以“大司马”别称兵部 成琎,字公楷。洪武廿二年(1389)贡生。历官代州学政、蔚州知州、北平布政使参议。建文元年(1399),发生“靖难之役”。先是太祖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各王设护卫甲士三千至一万九千人不等,加之北部各王握有兵权,自成气候。洪武后,其孙朱允火文即位,因恐尾大不掉,遂用齐泰、黄子澄策,对诸王进行限制,先后废削了周、齐、湘、代、岷五王。燕王朱棣遂以“清君侧、讨齐黄”为名,起兵北平,号称“靖难之师”,大军直指南京。四年燕兵破城,惠帝朱允火文亡。朱棣即位,改号永乐,是为成祖。时成琎官居北国,追随燕王参加靖难之役,立有战功。蔚州任上,率将士协修兵备,巩固后方。役后,受命护太子监国都中,与太子同卧起一月有余。后于北平任上以疾卒。先被成祖赠封吏部侍郎,太子即位,洪熙元年(1425)复赠为兵部尚书。并派使臣至兴化五里亭成琎墓前祭祀 成琎五世孙成谐(1516-1545),字和仲,少年负奇气,佩刀剑好兵法。著成《车战说》、《孙子阵法新说》等兵书,被宣大总督翁万达招致幕下。明嘉靖间,边疆守臣中智勇莫过于翁督,翁幕下皆海内豪杰,最受依重的又莫过于成谐和另一位河南人王邦直; 嘉靖廿四年(1545)秋,俺答犯大同。成谐率将士先用铁水浇裹关门,继率兵迎战于鹁鸪峪。趁敌穿城壕,与王邦直夹击之。歼敌过半。敌骑数万闻讯,七匝围之。矢石俱尽,全军覆没,成谐与王邦直俱战死。成谐殉国年方三十。被赠封指挥佥事,立“奋忠祠”以表其忠勇。其妻沈氏通经史,工诗文。成谐死难,沈氏祭曰“平生志节,万古纲常; 成琎为明永乐、成谐为明嘉靖两朝以身许国,故匾曰“两朝忠荩”。荩者荩臣,即忠臣。朱熹解云:“荩,进也。言其忠爱之笃,进进无己也 “文革”间,“两朝忠荩”的匾被作为“封资修黑货”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堆进了废木料中。然而竟因此幸免于难。1990年重立时,乃以原匾略加修缮悬于四牌楼上。这是兴化四牌楼四十七块匾额中唯一的一块原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