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亚,1963年毕业于四川石油学院(即今西南石油大学)钻井专业,1990.11-2005.09任西南石油大学校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一直从事石油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抗高温深井泥浆、聚合物泥浆技术、保护油层的钻井、完井技术以及井壁稳定、水平井钻井技术、渗流物理化学、三次采油技术、油田应用化学工程理论和应用技术等方面 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先后主持和完成了40余项部省级以上的科研项目,获部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0余项(次), 其中国家级奖6项,部省级一等奖9项。出版专著6部,论文100余篇。培养硕、博士60多人。
罗平亚,1940年6月3日出生于四川隆昌县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早亡,家庭经济拮据。1958年,他考上了四川石油学院(现西南石油大学)钻井专业。该院当时刚成立,学生一边建校,一边学习,晴天出工,雨天上课;白天出工,晚上学习。艰苦的家庭和学校环境,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教育,特别是大学的教育和锻炼,使他形成了“此生此世一定要尽最大努力为国家、为民族、为他人做点事,做点贡献”的思想,培养了不怕艰苦、乐于奋斗的精神。
60年代,罗平亚认真阅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这对于他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他后来能把握机遇,做出较大的贡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61年,为适应当时学校发展对师资的需要,罗平亚被学校抽选进师资班学习1年,又被送到成都工学院(现四川大学)进修两年化学。1964年春,他回到四川石油学院化学教研室任教。
1973年,我国决定在四川中部打一口7000m超深井,罗平亚参加了超深井抗高温(180~220℃)钻井液技术攻关。经过7年奋战,他和同事们解决了我国超深井泥浆的技术问题,从此他进入了油田化学这个新兴学科领域,为我国这一学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罗平亚1990年被任命为西南石油大学院长,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近40年来,他先后承担和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40多项及一批其他项目;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8项(次),其中国家级奖6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发表论文约70篇,专著、教材7部;培养博士30多人,硕士30多人;获省部级表彰6次,获孙越崎能源大奖1次。
罗平亚除历任助教、讲师、教授、系主任、院长等职务外,还是四川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