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珠江街道

家乡区县: 广州市南沙区

  珠江街道(原名珠江华侨农场)建于1952年,建场后,珠江华侨农场先后归中侨委、省华侨管理局、广州市政府的农场管理局等管理,于1992年设广州市珠江管理区。2008年2月,经广州市政府研究并由省政府同意,撤销珠江管理区,设立南沙区珠江街道办事处。

  新设立的珠江管理区面积为41.5平方公里,辖农场本部、龙穴岛、红哨等区域,有户籍人口18305人,其中归难华侨侨眷4843人,2007年工农业总产值14.4亿元。珠江街将新建社区综合管理服务、文体、华侨事务3个中心,同时新设8个社区居委会,将原企业的社会事务分离出来。

  珠江街道位于北纬22.42度,东经113.32度,东与南沙街一河之隔,西、南、北与横沥镇、万顷沙镇相连。辖内河涌纵横,是典型水网地带,灵新公路贯穿其间10公里,南部快线贯穿其间5公里。辖内面积57.13平方公里。珠江街道设立居委会9个,分别是前锋、义隆、福生、同安泰、平安、西新、泰安、礼隆居委会和新兴居委会(原万顷沙镇中心居委会),红岭区划给南沙街,龙穴区划给万顷沙镇,辖区面积41.5平方公里。2008年底,珠江街户籍人口18389人,其中归难侨侨眷4827人,外来暂住人口6551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9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3.5亿元,消费品零售总额1.9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8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7亿元。全街人年均收入7100元,劳动力年均收入10137元。珠江管理区机关设科室8个、机关服务中心1个,配置公务员44名。珠江街机关设科室5个,行政编制28名,经费由南沙区财政核拨3500万元,包括市政设施建设费用。2008年,珠江街组队参加南沙区“迎奥运,促和谐”健身气功邀请赛,获得菊花奖;参加第三届广州市水乡文化节运动会,获水上拨河第一名;组建社区合唱团,代表南沙区参加广州市“万人同唱文明歌”比赛,获优秀组织奖;组织18人参加区三级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全部考试合格,获“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珠江街道是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下辖的一个街道,位于南沙区万顷沙半岛中部,前身为1952年设立的珠江管理区,又称为珠江华侨农场,2008年10月30日设立为街道。辖区总面积41.5平方公里,下辖8个社区。常住人口2.56万人,户籍人口1.83万人,其中归难华侨侨眷4843人。

  珠江街道办事处,沿革于珠江管理区及其珠江华侨农场,其前身是东莞县明伦堂示范农场,解放前该示范农场仅有耕地2000多亩。1949年12月,广东省东莞县军事管理委员会万顷沙接管处接管东莞县明伦堂示范农场,1950年底正式命名为广东省东莞县万顷沙国营农场。1951年底,广东省归国难侨处理委员会在东莞县万顷沙一带办起全国第一个华侨农场,称广东省归国难侨处理委员会农场。1952年扩场,耕地面积增至7000多亩,共安置被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驱赶回国归难侨1100多名。1953年初更名为广东省万顷沙集体华侨农场。1954年“广东省万顷沙集体华侨农场”与“广东省东莞县万顷沙国营农场”合并,成立“广东省万顷沙国营珠江机械农场”。至1966年,珠江华侨农场土地面积增加到53263亩,其中耕地37292亩,总人口10709人,职工5278名。1978年6月,共接待安置4052名越南难侨,农场改名为“广东省珠江华侨农场”。1988年8月,珠江华侨农场从省下放广州市,市政府委托市农场局(1996年改制为市农工商集团公司)管理,1989年6月,“广东省珠江华侨农场”改名为广州市珠江华侨农场,1991年3月,又挂广州市国营珠江华侨农工商联合公司牌子。1992年1月,广州市政府批准设立“广州市珠江管理区”,赋予县一级行政经济管理权限,委托广州市农场局代管,挂“广州市珠江管理区”“广州市珠江华侨农场”“广州市国营珠江华侨农工商联合公司”三块牌子、一套人马。根据穗办〔2002〕1号和穗编字〔2002〕233号文件,2002年12月31日,珠江管理区成建制划入广州南沙开发区建设指挥部,作为其下属正处级行政单位,机关定编58名公务员,负责辖区内市政、社会、侨务等行政管理工作。2008年10月30日,珠江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机关行政编制28名,负责辖区范围内地区性、群众性、公益性、社会性工作。

夏夜萤火(2015-05-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