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阔西部的千里古蜀道上,有一座城市叫绵阳,这是共和国诞生“两弹”的地方。当西部上空的蘑菇云飘散之后,这座城市的人们扬“两弹”精神,借科技之光,又成功地引爆了一颗“经济原子弹”,创造了被有关专家誉为的“西部速度”。经济的坚挺发展,催动着社会、文化的全面演变,绵阳先后获得联合国最佳人居范例奖、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诸多荣誉,成为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的科技城。这座以第一生产力撬动的城市处处散发出迷人的魅力,成为海内外友人争相观光、创业、投资、生活的乐土。
绵阳,位于天府之国西北部,距特大城市成都仅90公里,这里通陕甘,衔巴蜀,北望剑门关,背依千年古蜀道,西抵九寨沟、黄龙、大草原,是大九寨国际黄金旅游线的重要节点,区位优势明显。一千多年前,一代帝王刘备望着东去的涪江水和千里沃野感叹这里“富哉,乐哉!”
绵阳幅员面积20249平方公里,总人口530万,这里有川西平原生活的宁静婉约,也有浓郁的臧羌风情。神奇的白马藏族世代生活在这里,云朵上的民族羌族从这里的高山峡谷发源,多民族的融合铸就了这里灿烂的文明。从公元前201年汉高祖设置涪县算起,已有2200多年的沧桑历史,为历代州郡治所和兵家必争之地,有“蜀道咽喉”、“剑门锁钥”之称,历代文人墨客寄情绵州山水,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绵阳大地物华天宝,秀美的山川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圣贤人杰,蚕桑始祖、黄帝元妃嫘祖、人文始祖大禹、针灸祖师涪翁、文昌帝君张亚子、唐代大诗人李白、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诗画巨匠文同、蜀中才子李调元、文学大师沙汀生于斯,长于斯。新中国成立后,以研制中国原子弹、氢弹而闻名海内外的“两弹元勋”邓稼先等当代科学家在这里建功立业,为这座“智慧之城”赋予了最生动的内涵。今天,绵阳科技城正以创新为动力,以打造创新示范基地为目标,努力建成制造中心、研发中心和服务中心,把绵阳打造成一座和谐发展的城市。
作为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在改革开放后迅速构建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体系,迅速把科技城与世界相连。成绵、绵广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宝成铁路穿境而过。这里拥有二类铁路口岸和公共保税仓库;绵阳南郊机场已开通可达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航班;正在建设中的集装箱货栈打通了陆海联运的快捷通道;成绵峨高速城际铁路已经开工,多条高速公路完成布局,以绵阳为中心的陆、海、空联运立体运输网络已经形成。绵阳正日益缩短与世界的距离。
绵阳因科技而兴,科技成为绵阳的第一品牌。这里聚集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18家国防科研院所以及西南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等10余所大专院校,博士后流动工作站5个、国家技术中心4个,荟萃了包括26名两院院士在内的17万余名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800多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专家,这在中国中等城市中绝无仅有。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绵阳科技城的决定,绵阳成为国家命名的唯一的科技城,科技给绵阳装上了飞翔的动力。
建市20余年,绵阳经济发展、政通人和,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商务楼、住宅小区、公园绿地鳞次栉比。整洁通畅的街道,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人性化的服务,让市民处处体会家的温暖。如今的绵阳,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由涪江、安昌河等三条河流汇聚而构成目前全国最大的城中湖,水清天蓝,给市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绵阳,成为西部城市的样板,市民的幸福指数直线上升,居民都为生活在绵阳而感到自豪。
2005年,绵阳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82.5亿元,增长13%,GDP总量居四川省第二位,在西部同类城市中排名前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