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弋——宁夏首位高级记者
中广网 05月29日 09:51 [打印本页]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宁夏日报大事记》记载: “华北大学分配11名学员到宁夏日报社参加采编工作。”名单是:李维涤、康斗南、王振刚、毛豫先……毛豫先就是毛弋。1949年11月,青春韶华、壮怀激烈的毛弋飘到了宁夏,从此扎根。 毛弋讲故事 毛弋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工作了40年,不少故事记忆犹新,故事的背后,饱含着特殊年代中新闻工作者的心酸、欢乐、思索,对现在的新闻工作者仍有启发意义。 □故事1: 当时初生牛犊不怕虎,有点自信还有点自负。我一开始写稿子,还闹出了笑话。有一次领导叫我去报道一个会议,回来写条新闻,我先交出的却是一首反映会议内容的小诗歌,后来又补写了消息。张润之同志写了一篇新闻稿件,两页稿纸,800字,最后被领导删得只剩4行了。 ——毛弋说自己一开始根本就不会写新闻。在他看来,干好记者这一行要求挺高的,要熟悉党的方针政策,要有调查研究的基本功,要有对上对下负责一致性的责任感,要有广泛的知识,有驾驭各种新闻题材的能力,要有较强的文字水平。为了提高自己,他和同事们开始了刻苦的学习,当时的主要学习资料是《联共(布)高级党校新闻班讲义》,要么翻看捉摸领导改过的稿件,哪怕是教条主义,也会生吞活剥地咽下。当时,宁报编辑部还举办了“夜大”,学习《语法修辞讲话》,以提高文字水平。 □故事2: 1950年秋天,我去同事屋子串门,摆弄他的驳壳枪,不知怎么搞得竟然走了火。“砰”的一声,屋子顿时烟气弥漫,一个同事正在床上吃西红柿,结果西红柿也被震飞了。子弹穿过同事的枕头,枕套里装着衣服,结果被子弹穿了洞。 ——宁夏刚刚解放那阵,乡下治安情况很不好,经常有土匪捣乱。当时的记者经常深入农村采访,步行,背着行李卷,有时候还要赶夜路,当然有危险。为了采访工作安全顺利进行,驻站县领导很关心记者的安全,一般会给记者配发枪支。当时贺兰县县委书记送给毛弋一把“撸子”,毛弋除了有短枪,包里还有一颗手榴弹。从乡下回来,他就把手榴弹放在床下,宿舍里的一些同事开玩笑要搬出去住,不想和他“同归于尽”。后来治安好了,夜行时还需拿根棍子,以防狗和狼。“上世纪50年代初,报社买了不到10辆自行车,那是洋气玩意,只有在城里采访时才骑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