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教育素来发达。汉代马融从学于挚恂,唐代魏元忠求学于江融。明代“邑四十里,里各有学,弦诵之声闻于四境”。王三聘辞官归乡办义学,人称师表。清初社学复兴,书院开办。李二曲讲学于江南、关中,誉满天下;路德弃官从教,为一代宗师。清末,县内义学兴起,私塾遍及乡间。现代教育始兴。县对峰书院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内设师范传习所。民国初年,全县初等、高等、两等小学堂有50余所。民国29年(1940)普及初级小学教育,校数增至近300所,学生1.2万余人,教师近400人,初具规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小学教育普及。1949年全县小学304所,学生13630人,入学率60.5%;中学2所,学生723人,毕业346人;1989年有小学357所,学生70083人,入学率96.55%,在校巩固率97%。中学37所,学生29352人,毕业10272人;1977~1989年高校中专录取7141人。教育亦有失误。1957年错划28名教师为“右派分子”;1958~1960年片面大搞勤工俭学,停课支援农业生产,教学质量一度下降;“文化大革命”中,学校教师被冲击,校舍设备遭到严重破坏,教育质量大幅度跌落。1977~1989年,全县上下努力发展教育事业,消除失误造成的影响,教育方有较快发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