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芳书院”是清晏园历史上较早落成的建筑,它建于乾隆十五年,时任江南河道总督的高斌,为迎接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阅河,特地在园中莲池北岸构堂五楹,周遭皆游廊,奇石名花,随宜布置,以作为皇帝巡幸的行馆。然乾隆皇帝仅驻跸一次,后未再使用,为了奬勉高斌的勤政劳绩,乾隆皇帝就将这所行宫赐给他作为沐休之所,高斌即名其曰“荷芳书院”,并请无锡著名书法家蒋衡(字拙存)题横匾,悬于大堂。顾名思义,当是应莲池之景而取名。 莲池约有一顷,为前任河道总督张鹏翮所开。康熙三十九年,张鹏翮奉命赴清江浦治理河务,河署西偏有大小池沼若干,张鹏翮即命手下人将其连成一体,池中艺莲,四周植柳,以湖石、亭轩点缀其间。大诗人袁枚曾写《留别荷芳书院》诗,有“尚书官舍即平泉,手辟清江十亩烟”句,所谓“尚书”指得就是张鹏翮,盖其身居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使之职也。
张鹏翮驻节清江浦连续十年,每年夏秋之季,他在处理公务间隙,往往要到池畔小憩,欣赏莲荷。据说,因池中水清泥肥,莲荷长得很茂盛,叶高逾丈,花以千计,间有并蒂而生,人或目之为瑞莲。据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三载:“张遂宁先生鹏翮以宫保尚书总督河道,驻淮安清江浦。行署之西有大方池,莲花最盛,忽开并蒂数茎,莲房颇大。先生宴集僚属赋诗,图以纪其事。时封翁太先生在署,年正八旬。先生与夫人结发齐眉,介弟三人、二公子暨孙辈俱欢聚一堂,人以为佳兆。”为此,张鹏翮作《御书亭莲池开并蒂花》诗四首,其中写到:
闲心定水足徘徊,喜见莲花并蒂开。
为酿太和元气早,清香风送自天来。
碧池印月爱风凉,亭下荷花双绽香。
喜动亲颜频叹赏,人间棣萼此联芳。
凉风袭裾,荷香扑鼻,令人心旷神怡。高斌为所构建筑命名为“荷芳书院”,正是取“香清益远”之意。另外还有一层意思,“荷芳”乃“河防”之谐音,以示他居此休沐之所,始终不忘河防之责。高斌撰著的《固哉草亭集》卷四有一首《荷芳书院》,题下有注:“蒋拙存题额,取音河防之义。”诗云:
碧沼花明画不如。清香馥远满庭徐。
飞鸣况有谈诗鸟,游泳还闻读月鱼。
作字既完常洗砚,办公才了即观书。
老之将至吾知否?慎重河防一览余。
从诗中可以看出,所谓“书院”,只是作为该建筑的借喻,并非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传道解惑授业之课堂,而是供河督赏碧沼、闻荷香、听鸟音、观鱼游,偶尔也读读书、练练字,调节身心的休憩场所。当然,在历史上,历任河督在这里更多的是用来接待上司巡察,召集僚属议事,处理河务事宜,决策治河方略。而这又与“荷芳”的谐音“河防”暗合。由此可见,高斌取“荷芳书院”之名有双重含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