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人物系列之蒲提

家乡区县: 贵州省息烽县

Y镇的茶馆不少,可说书人不多。

蒲提就是这不多的几个说书人中的一个,人们都叫他蒲老师。

《封神演义》中有菩提道人和接引道人,都是成了正果的上仙。蒲老师是叫蒲提还是叫菩提尚不得而知,可他姓蒲倒是真的。他说评书说得好,在全镇乃至全县都有名。

蒲老师的评书,说得最拿手的是《全本济公传》,此外,《施公案》、《彭公案》之类的公案小说,他也说得极佳。蒲老师说起书来,口若悬河,那风趣的语言,加上插科打诨和以姿式助说书,古典小说中那些传奇侠义人物便被他演绎得活灵活现,生动逼真。据说,“大跃进”那年,全县举办评书演讲比赛,他以一段《岳飞枪挑小梁王》获得第一名,还胸戴大红花出席了县里的群英大会哩。

我家与蒲老师家是紧邻,对蒲老师家的情况也略知一二。

记得蒲老师一直是同他唯一的儿子一起生活的,我从来也没有见到过蒲师娘。

蒲老师个头不高,又不大修边幅。夏天常穿一件无领的对襟汗衫,趿一双布鞋,头上戴一顶油腻腻的瓜皮帽,那形象就像他评书里说的济癫和尚。同蒲老师相反,他儿子却极爱干净,高挑的个子,蛮秀气,不像个男生倒像个姑娘,不但说话像,走路像,各种动作都像,而且还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儿。

20世纪五十年代春节期间,街道组织玩龙跳花灯、车车灯(即划旱船),蒲老师的儿子总是扮幺妹子和蚌壳精(幺妹子是花灯中的女主角,蚌壳精是车车灯中的女主角)。他不但扮相好,身段好,而且表演也好,很多人还以为是个妙龄女郎!

小时候,我常随大人们去茶馆听蒲老师说书,好多古典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精彩情节便都是先从蒲老师说的评书中听到的。

蒲老师说书一般分两个半场,上半场从天擦黑开始,大约到晚九时许。每到上半场结束时,是一个夸张的动作,蒲老师便不再说话,于是,听说书的大人们便你几分、他几角地凑钱,待凑完钱递给坐在讲台(桌椅搭成的一个台子)上的蒲老师后,下半场也就开始了。而每当下半场终了时,蒲老师就会在他预先设定好的故事中最紧张抑或是最精彩的时候,或做一个更为夸张的动作,或模仿书中角色的姿式并使之“定格”,口中便说出“我们明晚再来”而结束当晚的说书,真吊人胃口,保准你明晚还得去听。而这时也差不多是晚十点半钟以后了。

作为民间说书的艺人,蒲老师还比较注意语言美,在我的记忆中,蒲老师说书基本上没有粗话脏话,即使是中间穿插的笑话段子,也是通俗而不下流,且比较含蓄幽默。记得有一次,不知哪张桌子的听众放了一个响屁,之后那张桌子的几个茶客互相指责,发誓赌咒谁也不承认,蒲老师就讲了一个段子——

几个邻居在一起拉家常,突然从一个老婆婆那里响了一个屁,几个人同时把目光射向老婆婆,老婆婆不是一个人坐着,她还抱了一个三四岁的小孙儿。老婆婆见大家看着她,就一巴掌拍在小孙儿的屁股上,一边还说“没有衣食!”小孩哇地一声哭了起来。过了一会,老婆婆那里又响了一个屁,正当老婆婆扬起巴掌时,小孙儿说话了:“奶奶,我没有放屁,刚才那个屁也不是我放的!”蒲老师的话音刚落,全场爆发出一阵哄笑………

三年困难时期,茶馆歇了业,蒲老师就不再说书。当人们又有饱饭吃之后,茶馆又开业了,蒲老师便又重操旧业说起书来。

十年代初,我上高中时还偶尔去听蒲老师说过书;六十年代中后期,我去省城念大学后,便再也没有听过他说的评书了。

蒲老师生前说书,给Y镇的人们带来过不少欢乐。蒲老师已经去世许多年,相信小镇的人们都没有忘记他,就像我没有忘记他一样。

summer(2015-05-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