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沱镇地处涪陵以东长江“几”字形内河套地区,海拔在146米至667米之间,属长江河谷浅丘地貌。土地肥沃,气候温润,物产丰富,早在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居住。榨菜、蚕桑、水果、生猪为全镇农业支柱产业。全镇幅员面积67.14平方公里,辖12个村、1个居委会,176个村民小组、2个居民小组,10859户35958人。交通、通讯、商贸发达,为涪陵东部重要物资集散地。西距涪陵城24公里,东距丰都县城2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蜿蜒浸润28公里,涪丰公路纵贯全境,素有涪陵东大门之称。
南沱镇因古南沱场镇地处长江南岸一大回水沱畔而得名。今镇境区域在汉代以前已有人类居住。现有石佛村三关滩东汉墓葬遗存。元代及其以前文献记载缺考。明代为南沱场。隶属涪陵第二区(驻地清溪镇);清代宣统二年(1910年),镇境置玉皇观、大沱埔、三磊子(今三堆子)、治平院、马颈子等场;1931年,治平乡、玉皇乡合并为南沱镇,另置龙驹镇。1935年(民国24年)镇境内置有治平、南沱、龙驹3镇,隶属涪陵第一区(区署驻涪陵城天上宫);1940年,镇境置南沱、龙驹2镇,隶属涪陵第一区(驻清溪镇);1950年初,置南沱乡、龙驹乡,隶属涪陵第一区(驻复兴乡);1950年7月,南沱乡、龙驹乡隶属涪陵第六区(驻清溪镇);1953年,人民民主政权建设,镇境置南沱乡、龙驹乡、焦岩乡、治平乡、官洞(现为“关东”)乡、石坪乡,隶属涪陵第六区(驻清溪乡)。
1955年12月,镇境置南沱区(驻南沱乡,下同),辖清溪乡、平安乡(今土地坡,下同)、焦岩乡、龙驹乡、南沱乡等5乡;1956年6月,南沱区辖清溪乡、南沱乡、龙驹乡、平安乡、罗云乡、和兴乡、复兴乡、焦石乡等8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焦石公社、罗云公社、复兴公社、和兴公社等4个公社自南沱区划出(同时成立焦石区、辖4公社)。1963年9月,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南沱区更名为清溪区。
1982年7月,镇境置南沱乡(驻南沱场,辖金鸡、马庙、夏家、治平、关东、八斗、连丰、沙坪、倒水9村67个村民小组)、焦岩乡(驻秧鸡沟,辖永胜、睦和、焦岩、三关、石佛、云庆、花楼、胡家、坪西9村45个村民小组)、龙驹乡(驻马颈子,辖马颈、石栏、燕窝、长沙、秀山、大坝、石坪、瑞龙8村53个村民小组)。
1992年7月,撤销南沱乡、焦岩乡、龙驹乡合并为南沱镇(驻南沱街上),至今未变。镇境辖26个村、176个村民小组;2002年4月,增设南沱镇王家湾居委会(2个居民小组)。镇境辖26个村、176个村民小组; 1个居委会、2个居民小组。
2002年12月,基层政权建设,调整村级建制。全镇26村1居委会调整为1社区12村。2004年底村民小组调整合并后,南沱镇辖1个社区、12个村、2个居民小组,76个村民小组。即:王家湾社区(王家湾<南沱街上>2-2);龙驹村(马颈、石栏、燕窝<龙驹街上>18-8)、秀山(秀山、长沙、大坝< 羊子岩>20-10)、红碑村(石坪、瑞龙<大坟堡>15-7)、金鸡村(金鸡、马庙< 大梨树>17-8)、关东村(关东、八斗<关东桥>22-8)、连丰村(连丰、沙坪<三堆子>15-6)、南沱村(倒水、夏家<黄桷堰>17-7)、治平村(治平、云庆、花楼<果园场>17-7)、睦合村(胡家、睦合<移民街>8-4)、焦岩村(焦岩、永胜<焦岩场>12-4)、石佛村(石佛、三关<石佛村校>12-4)、坪西村(<坪西坝>3)。2007年,镇境置12村1社区,76个村民小组、2个社区居民小组,11096户,户籍人口3551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27人,农业人口33083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