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曼有着悠远的历史,现今的通辽市奈曼旗有着浅山绵绵、沃野片片、河流交错、沙原莽莽的大地上,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沧桑。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从事着守猎、捕鱼等生产活动。 战国时期,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先民创造了精美的彩陶和玉器,被称中华文明的曙光。这里为新掘起的东胡民族所居;秦统一中国后,仍为东胡人牧地。
东汉以后,为鲜卑人所居;三燕时期为昌黎群北部;北魏以后为契丹人所居;唐设松漠都督府管辖这一地区;
唐末,契丹建国,国号称辽,奈曼旗为龙化州等州县属地,属上京道临潢府;
金时,奈曼属临潢府路临潢府,为契丹、女真人所居;
元朝,奈曼地方成为东方五诸侯中弘刺、兀鲁兀部的封地;
明初属大宁都司管辖,后为兀良给三卫中泰宁卫的领地;
嘉靖年间乃蛮部自哈拉哈河流域迁来。后金崇德间,对漠南蒙古施行盟旗制度,始定乃蛮部为奈曼旗、属昭乌达盟。康熙时,喀尔喀左翼旗又从哈拉哈河流域迁来,我旗东半部成为喀尔喀左翼旗牧地。
随着大批关内汉人流塔子沟司衙(现辽宁凌源)管辖,翌年,为便于公务,三座塔厅在奈曼旗鄂尔吐板(现青龙山镇古庙子村)设巡检署。光绪三十四年,设绥东县。从上述历史沿革看,奈曼大地是多民族成长的摇篮,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据文史工作者考证,奈曼大地上留有原始石器、商周遗地、秦汉长城、了金墓葬和明清庙宇,这些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这我们了解奈曼的历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又一资料描述,奈曼旗在元朝兴起之前便已形成一个部落,而且是蒙古草原强大部落之一。公元十三世纪初,奈曼部被成吉思汗征服,之后一直在漠北草原游牧。公元十六世纪后期,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孙巴图蒙克又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史称达延汗,达延汗子图鲁博罗特分封于漠北,领乃蛮部,明嘉靖年间乃蛮部南跋老哈河流岸驻牧。图鲁博罗特次子纳密克之子贝玛图谢图生子二,长子岱青杜楞,号所部曰“敖汉”,次子额柰伟征额颜,号所部为“奈曼”。
奈曼旗源于奈曼部,最早称“乃蛮”。“奈曼”意为“八”。最初由八鄂拓克或和硕形成。奈曼旗住民,大约在秦汉时期就有,元朝,已经形成部落。据《清史稿》记载:“奈曼部辖一旗:扎萨克驻章武台,在喜峰口东北七百里。西南距京师一千一百十里。古,鲜卑地。隋,契丹地。唐属营州都督府。辽、金为兴中府北境。明为喀尔喀所据,分与亲弟,号曰奈曼。”
《清史》又载: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五世孙达延车臣汗(达延汗),游牧瀚海北杭爱山,称其部曰喀尔喀。其长子图鲁博罗特,于明代由杭爱山徙牧瀚海,南渡老哈河。图鲁博罗特之次子纳密克,纳密克之子贝玛土谢图生子二,长子岱青杜楞,号所部曰敖汉;次子额森伟徵诺颜,以奈曼为部号。额森伟徵其子衮楚克(又称衮出斯),称巴图鲁台吉,服属于当时势力最强的察哈尔部(该部当时在辽西)。
察哈尔部酋长林丹汗侵略科尔沁部,所行无道,引起奈曼等部不满。皇太极天聪元年(1627年),衮楚克率全部人民归附后金,受到皇太极的嘉奖。赐之牧地为潢河、老哈河合流之南岸。东界科尔沁,南界土默特,西界敖汉,北界翁牛特。广九十五里,袤二百二十里。北极高四十三度十五分。京师偏东五度。”天聪八年,又明确划定奈曼部界。崇德元年(1636年),依据衮楚克多年的功勋,皇帝赐授之扎萨克多罗达尔汉郡王的爵位,世袭罔替。从此共经十六任郡王,统治奈曼三百余年。
额柰征额去世后,其衮楚克继任奈曼部落首领。这时,明朝统治阶级日趋腐败,社会危机不断加深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北方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当时,后金对漠南东部一些愿意归顺的动摇的蒙古族首领采取积极联合的政策,凡是率部来归的一律封官赐爵,有的还与之联姻。衮楚克权衡利弊,毅然偕同其侄鄂其尔率所属箭丁,同敖汉部一起,于后金天聪元年(1627)归附于皇太极,察哈尔部长林丹汗知道后,立即派兵讨伐奈曼部,被衮楚克击退。此时,明朝又派人诱降,被衮楚克拒绝,并将诱降书也献给了后金。此举皇太极很赏识,即诏还旧牧地----奈曼部落,赐号衮楚克为“和硕齐”。任鄂其尔为边防将军,赐双盔双甲。
天聪二年,兖楚克随清军出征,讨伐察哈尔部:天聪五年征索伦;六年征兴安岭;七年征蓟州、山东、攻衮州;天职八年(1634)定外籍禁令。对巴林、翁中特、奈曼、敖汉、四子部落、阿鲁科尔沁、扎鲁特部划定游牧地界,分定户口,奈曼部的疆界作了明确规定。
崇德元年(1636)授奈曼扎萨克(二)多罗达尔罕郡王爵位。《清史稿》载:“奈曼部一旗,扎萨克驻彰武台,在喜峰口东北七百里,西南距京师一千一百十里牧地当黄河、老哈河合流之南岸。东界科尔沁,西界敖汉,南界土默特,北界翁牛特。广九十五里,袤二百二十里。北极高四十三度十五分,京师偏东五度.贡道喜峰口。
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蒙古地区的控制,即将蒙古地区的领导关系取消,对归属的蒙古部逐一偏旗,划定疆界稽查户口编制牛录,建立了新的组织一旗,实行了盟旗制度。将漠南二十四部划为四十九旗,当时,奈曼部落划为一旗,袭用原名为“奈曼旗”。
在历任札萨克郡王流治奈曼三百余年里,王府曾五易其址。崇德元年(1636年),第一任郡王衮楚克首建王府于奈曼旗太山木头苏木白音敖包嘎查。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第六任郡王却经,大兴土木工程,修建了规模宏大极其豪华的新王府。所建王府不但大大超过了一个郡王的规格,而且耗银数万,为此有人告发。经理藩院查明后,清廷以却经“图谋不轨”削去其郡王爵。
第七任郡王阿萨拉于同年又将王府迁回太山木头苏木白音敖包嘎查。嘉庆八年(1803年),第九任郡王巴拉楚克承袭时,他看到王府东南一座庙每日上午塔影投射王府大门,王府人等出入大门,脚踏塔影,甚感不吉利,又将王府易地重建,迁至教来河北岸桥河乡五福堂村。
同治二年,十一任郡王国伦额驸德木楚克札布,他见大沁他拉北靠大片沙荒地,柴草茂盛,便于放牧守猎。西靠塔尔干泡子(现在西湖)水草肥美。东南有大片肥沃土地,便于耕种。便将王府又一次迁到大沁他拉(现遗存的王府)。这座王府是仿照科尔沁卓里克图王之府第设计建造的,距今已有一百二十余年的历史 。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