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跳花节
贵州苗族占全国苗族70%以上,苗族文化源远流长,灿烂多姿的贵州苗族文化是多彩贵州的一枝奇葩。由于贵州各地苗族所属支系不同,各支苗族风俗也各具特色。
居住在贵阳周边苗族长期以来与汉族、布依等民族和睦相处,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贵阳苗族特有的民族习俗。
苗族跳花节就是贵阳苗族风俗活动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贵阳地区的苗族基本上不再过苗年,而是接受汉族的习俗过春节,“苗年”的概念已经渐渐地淡化。但贵阳苗族的春节,又有其独特的如“跳花”等民俗活动,比起汉族的春节来,苗族同胞的春节更加多姿多彩。
贵阳苗族跳花,也叫跳场、跳花场、跳厂、跳月、跳布、芦笙会等,活动内容之广泛、形式之多,是在苗族节日中最热闹、也是最为重视的。苗家有句谚语:“苗族不跳花,谷子不扬花”,跳花作为苗族习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苗族同胞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贵阳苗族跳花大多在正月间上半月举行,也有的持续到农历二月。各地跳花时间不一,由村寨自行选定日子。每到跳花节,周边苗寨,甚至远到外地县乡的苗胞都会邀约前来跳花。 贵阳苗族跳花场以花溪的桐木岭、镇山村、乌当的石头寨、白云的都溪比较有名,最多跳场人数达到三万以上。
苗族跳花场一般选在空旷的草坪或土坝子,跳场的时间有长有短。小场一天,大场三天。按传统习惯,跳场第一天是踩场,第二天是正场,第三天是扫场。
青山乡
踩场要举行隆重的踩场仪式。首先在寨中安放一张八仙桌,摆上祭品,燃烛点香、烧钱化纸,祭奠列祖列宗、敬奉天地神明,祈求神明护佑,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然后,在场坝的中央由寨上德高望重的老人“栽”上一株花树,挂上书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红布长幡,周围还挂上很多的彩旗。开场时,鸣铁炮或土枪三响,随之是鞭炮、皮鼓、唢呐、芦笙等齐鸣。有些场址是由两男童骑在两匹挂红的马上绕场一周,有些则是由场主带领十数名芦笙手入场,然后围“花树”吹起当地盛行的乐曲舞蹈三圈。其余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才随乐曲一队一队、一圈一圈地围“花树”跳起来。人越来越多,芦笙也越来越嘹亮,巨大的、节奏很强的合声与人们的舞步交织在一起,场面非常壮观。
苗族跳花场,也是苗家人“亮家底”的热闹场。不夸张地说,苗族跳花场就是一个苗族服饰展示会。苗族服饰,特别是苗族妇女服饰,浓缩了千百年来传承的苗族文化,是一部穿在身上的苗族史书。苗族妇女的绣花衣做工精致、色彩艳丽、图案造型别致,头上银簪子、银纂、银蝴蝶,脖子上各种各样的银项圈,胸前挂满了大大小小的银锁、银绣球,手腕上戴着银手镯,银光闪闪,叮当作响,是最美的一道风景。
传统意义上苗族跳花节是青年男女相对象、自由恋爱、约定百年之好的好场所。跳花场上,来自八方村寨的后生姑娘们围圈跳起了芦笙舞,有意有情的男女青年三五成群,邀约在溪边田头,双双对对吐露心曲。
这些年来,贵阳周边苗族同胞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苗族青年社交活动范围增大,相邻村寨布依族也参与到跳花活动中来,所以现在的苗族跳花节实际上是以苗族为主,周边村寨布依族、汉族共同参与的节日盛会。每年的苗族跳花节,都会吸引很多游客来到跳花场,领略别具风情的苗族芦笙歌舞和苗族服饰的魄力。
苗族“四月八”
避暑季息烽系列活动之一,在当日青山乡“四月八”苗族文化周也将同步启动,将展示以苗族风情为主的系列民俗趣味活动。 青山乡是息烽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去年,青山苗族“四月八”活动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1年“四月八”,该县将开展苗族文化周活动,游客除欣赏到原汁原味的苗族歌舞、斗牛比赛外,还可以参加射弩、打陀螺、押架等传统体育运动,观看板凳龙、唢呐、斗鸡、斗鸟等比赛,体验苗家打糍粑、推豆腐等趣味农事活动,品尝苗家醇香的米酒和美食等。
编辑本段
旅游景点
青山湖
青山湖又名“小桥河”,位于息烽县青山苗族乡境内,距县城16公里。湖面宽314亩,容量520万立方,是一个典型的无污染的深山湖泊,国家一级保护水源。青山湖环湖青山叠翠,绿树成荫,四时景色变幻无穷。湖面一碧如镜,有白鹭翩翩,鱼翔清波。她象一块碧玉镶在群山苍翠之中。清秀娇美的湖光山色让人心旷神怡,乐不思返。
踏访打铁冲
打铁冲村民多为张姓,民风淳朴、邻里和睦,房屋建筑还保留着南明遗风。相传,在距今三百五十多年前的顺治三年,创建大西政权的张献忠在清军将领豪格的四面围攻下,于绝望之际,在大西国首都留下 “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物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这臭名昭着的“七杀碑”后,开始大肆烧杀破环,一时间“蜀之流民迁延于途”,使天府之国人口从40万锐减到不足8万人,导致清代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湖广填四川。
青山乡
张氏就是在这个时候南迁避祸的。张氏族谱记载,“远祖正发公1644年(清顺治三年)避蜀中“八大王”(张献忠)罹难,辗转迁徙入黔,先后居于黔北之董公寺、息烽西山张家沟等地。为避匪患,1677年二世祖明高公寻得一幽辟所在,遂携二祖母隐匿于一山洞,以祖传之打铁技艺为生计。”这应该就是“打铁冲”的来历。
从今天还能看到的修建于清光绪3年的张氏祠堂遗迹可以窥见,张氏当时的鼎盛发达,而那些层叠于山坡上古老民居,无论是庭院楼门、阁柱屋梁均为精雕细琢的青石夯就,虽历经百年沧桑,仍四平八稳地屹立此间。据村中长者介绍,张氏定居此间后,创下了“百忍传家、耕读治家、仁孝齐家”的家训,秉承书礼,勤耕苦读。先后有张应召、张梁等中举,张应召曾在江西等地任县令;张文峰、张开科等先后考中武举人、武亚元,仅存于该村的亚元公墓尚有碑铭可证。
打铁冲的平静在乾隆朝的苗民叛乱中被彻底打破。清雍正时期,为平抚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大批清朝官员涌入苗疆,掠夺苗民财产,奴役苗胞,引起苗民不满,从而爆发了大规模的苗民起义。朝廷派福康安平定苗疆。福康安到达贵州后,责成当地豪门士绅组织乡勇抗苗。打铁冲张氏随即将族人组织起来,并于村后山上(今称营盘山)开挖战壕,后苗族起义军攻占了营盘山,大屠杀张氏族人,使当时的打铁冲“十室九空”。痛定思痛,幸存下来的张氏后人又开始了长达100年之久的勤耕苦读,家族得以再度繁衍壮大。光绪三年,为教化族人,张氏在打铁冲建起了规模宏大的祠堂,并于祠堂内设馆教授子弟,延续仁孝家风。
红军长征过息烽时,张氏还留下了一段义救红军伤病员的佳话:两名生病掉队的红军战士在张氏掩护下多次躲过国民党军搜查,最终顺利归队。如今,借助和谐新农村建设东风,打铁冲张氏在原址上重修张氏祠堂,藉此作为农家书屋或开办农家乐等,也算是古为今用吧。而祠堂前面的两株桂花树(一曰金桂、一曰银桂)虽历经劫难,却仍自枝繁叶茂,每年农历8月间即分别开出白色和黄色两种花朵,秋风徐来,香飘十里,沁人心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