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境内绝大部分的陆地,在远古时期基本上被海水覆盖。距今约2500年到5000年,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杏坛、勒流、龙江逐渐成为陆地。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今粤北和粤中一带的“南越”人来到了顺德,他们是顺德的第一批居民。
公元前217年,秦统一岭南后,大批中原人移居到顺德,带来了中原的重农意识、铁器与牛耕,顺德经济呈现渔猎活动与农业并重的特点。但是,一直到唐宋时期,顺德还是人烟稀少,绝大多数地方湮没在浩荡的珠江水下,而且时常有鳄鱼出没。宋代是顺德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自秦始皇统一岭南,设置郡县,至南北朝,顺德属南海郡番禺县。隋代起,属番禺县分出的南海县,五代南汉时属南海县分出的咸宁县,宋初又重新并入南海县。到明朝初年,顺德的果基鱼塘已具规模,文化昌盛,人口已经超过七万人。
顺德建县以前,是南海、新会两县的地方。顺德早在宋朝就已有人定居。南宋末年,民众随同朝廷逃难,使顺德人口快速增长。1452年,在勒流龙眼爆发的黄萧养起义,为了强化统治,促使明王朝在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将南海的东涌、马宁、鼎安、西淋四都37堡和新会的白藤堡划出,设置顺德县,取“顺天明德”之意,以其中的太艮堡为县治,并改名大良。
顺德建县以后,明、清均属广州府,辛亥革命隶属粤海道,1920年废道,顺德先后隶属国民党政权广东省政府和中区绥靖委员公署、第一行政督察教导员公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