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事件

家乡区县: 贵州省息烽县

作者资料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镇克拉姆西。人道主义家,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他从小爱好音乐,醉心于托尔斯泰和雨果的作品,形成了非暴力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也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人道主义作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罗曼与黑暗进行不屈的斗争。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也是传记文学的创始人。罗曼·罗兰早期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并于1916年 因《约翰·克里斯朵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著作大致可以分为音乐和文学两大类,在音乐理论与音乐史方面,更重要的著作是七大卷《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文学方面,除诗歌外,他发表了各种体裁的作品:戏剧、小说、传记、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此外还有政论和书信。20世纪初,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2)、《米开朗琪罗传》(1905)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1904~1912)和《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1922~1933),这两部是他的小说代表作,而其中写成十卷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则是他的成名作,也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1919年发表了写于1913年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至1933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这一时期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在了时代风浪,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他的小说特点,常常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

人物生平

罗曼·罗兰( 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 --- 1944年12月30日 ),法国近代著名文学家、传记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1867年出生于法国中部,1880年全家迁至巴黎。他于1889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史学系,不久来到罗马读研究生。从罗马回来后,在巴黎大学教艺术史,从此开始了写作,从1898年开始发表作品。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罗兰定居在日内瓦,他利用瑞士的中立国环境,写出了一篇篇反战文章,他的立场受到了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等人的指责,但他没有屈服。1915年,获得了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法国政府的反对,结果拖到第二年的11月15日,瑞典文学院才正式通知他这一决定。罗兰将奖金全部赠送给国际红十字会和法国难民组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罗兰与法朗士及巴比塞等著名作家一起反对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行动,他公开宣称:“我不是布尔什维克,然而我认为布尔什维克的领袖是伟大马克思主义的雅各宾,他们正在从事宏伟的社会实验。”

1935年6月,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了苏联,并与斯大林见面。1937年9月,罗兰在故乡克拉木西小镇附近购买了一座房子,隔年五月底从瑞士返回故乡定居。1940年,德军占领巴黎,罗兰本人被法西斯严密监视。1944年8月,纳粹败退,巴黎解放,罗兰重获自由。

1944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去世,享年78岁。

summer(2015-05-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