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编辑
建制沿革
晋城古称泽州府、泽州或建州等
泽州城
泽州城
。历史源远流长,文化遗产丰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政区的设置,最早可追溯到西燕时期的建兴郡。以后虽历经变化,但管辖范围大体一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高都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生活的足迹。[28] [22]
尧、舜时期,为冀州之域,且属“帝都畿内”。留下了尧封丹朱、舜“耕历山,渔雷泽”。禹凿石门(阳城获泽河两岸有石门。泽州县金村镇境内有龙门峡,丹水从中流出,传为大禹治水遗迹)等传说。[21-22]
夏朝汤伐桀,桀居天门,迁于垂(天门即今晋城泽州县南天井关,
古关隘小口隘横望镇
古关隘小口隘横望镇
垂即今高都镇南的垂棘山)。[21-22]
商汤桑林祷雨。获雨,遂作桑林之乐。今阳城东南有桑林乡。[21-22]
春秋时属晋,战国属韩,后属赵。[29]
秦汉时先后置高都、阳阿、获泽、端氏、泫氏等县。[22] [21]
东晋太元中年(383年)慕容永置建兴郡,北魏永安二年改为建州领高都、安平、泰宁、长平等四郡十县。北齐天保七年,撤泰宁、长平两郡,辖高都、安平二郡,北周因之。[28] [22] [29]
隋开皇三年(583年)因建州在获泽河旁
泽州府治全图
泽州府治全图(14张)
,而改称泽州。十八年依境内丹河为名,置丹川为泽州治所。隋文帝仁寿四年,泽州刺史张伯英随汉王杨谅反隋,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泽州为长平郡。[29] [21-22]
唐武德元年(618年)废郡分置泽州(领获泽、端氏、沁水)、盖州(领丹川、盖城、陵川、高平)二州,三年增置建州(治晋城,由丹川析置),六年建州废入盖州,八年泽州移治端氏,贞观初盖州废入泽州(移治晋城),天宝二年改为高平郡,乾元初年又改泽州,时泽州隶河东道,至德元年(756年)改隶昭义节度使。[29-30]
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昭义节度使刘从谏死,从子刘稹秘不发丧,并上表迫朝廷任其为留后;河阳节度使派兵马使马继等率2000步骑,到天井关南科斗店讨刘稹;刘稹派薛茂卿率兵抵坑,薛破科斗店,擒马继。[22]
晚唐会昌四年(844年) 依李德裕所奏,
晋城白马禅寺
晋城白马禅寺
泽州改隶河阳节度。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李罕之占据泽州。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昭义军兵变,杀节度使李克恭,时泽州为昭义军所辖。光化元年(898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派李嗣昭攻下泽州,次年(899年)李克用与朱温(后梁太祖)争夺泽州。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朱温派大将氏叔琮攻李克用,入太行,占天井关拦车镇(今晋城南),攻陷泽州。天佑二年,泽州州治复名丹川,阳城改为获泽。[21-22]
后梁太祖开平二年(908年)梁太祖朱温抵泽州。乾化二年晋王李存勖过泽州。后梁末帝龙德三年(923年)梁末帝派董璋为泽州刺史,又命北面行营招讨使王彦章会董璋陷泽州,是年后唐建立,泽州州治复名晋城,获泽复改为阳城。[22] [21]
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947年)昭义军降后汉。时泽州隶昭义军。[22]
后周太祖广顺元年
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全国优秀旅游城市(80张)
(951年)十二月后周柴荣军过乌岭(今沁水与翼城界),胜北汉帝刘知远从弟刘崇。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三月周世宗柴荣大胜北汉于巴公原(今泽州县北)。[22] [21]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昭义节度使李筠起兵反宋,宋太祖亲征李筠,破泽州。至道三年泽州隶河东路。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任泽州晋城令,推行“乡必有校”,建乡学72所,社学数十所。宋哲宗元祐九年(1094年)泽州人孔三传首创诸宫调。宋徽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陷泽州。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金改泽州为南泽州,隶河东南路,元光二年,升为忠昌军节度。[29] [21]
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建西关景德桥。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年) 蒙古太祖以木华黎为太师、国王,率兵南征,陷泽州。兴定五年(1221年)蒙古兵攻天井关。金哀宗正大六年(1229年)金枢密判官移刺蒲阿收复泽州。天兴元年(1232年)段直归附蒙古军,被授为泽州长官。金末起兵,筑垒自保,蒙古兵复占泽州后归附。[22]
元初,泽州隶平阳路,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年)重修府城玉皇庙,至元五年(1339年)泽州始建州署,至元十七年,红巾军攻陷陵川县,杀县尹张辅。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军攻取泽州。[22] [21]
明洪武九年
天井关东南青天河
天井关东南青天河
,泽州升为直隶州,隶山西布政司,领阳城、高平、沁水、陵川4县,编户一百六十七里,州治晋城省入。明洪武六年(1373年)在泽州设益国铁冶所,时为中国十三个铁冶所之一,年产生铁约50万斤。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知州傅淑训重修《泽州志》。明思宗崇祯四至六年,农民义军攻破大阳镇及沁水县,杀沁水知县焦鳌。[29] [21]
李自成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九月 大顺义军刘忠破泽州西苇町堡。十月大顺义军攻高平。是年大顺义军刘芳亮据泽州。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知州陶自悦纂修《泽州志》,共30卷。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和陶自悦作序。[22] [21]
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泽州为泽州府,领阳城、沁水、高平、陵川、凤台五县。民国三年(1914年),废泽州府,所领各县均属冀宁道,府治凤台改称晋城。民国19年(1930年),撤销冀宁道,直隶山西省。抗日战争时期,晋城归太岳、太行抗日革命根据地领导。1945年4月28日晋城全境解放。[22] [21] [28]
1948年10月,析晋城城关区置晋城市,1949年8月撤销。1983年9月复设晋城市,由省直管,晋东南行署代管。1985年5月,实行市管县体制,经国务院批准,晋东南地区撤销,晋城市升为地级市,领沁、高、阳、陵4县和城、郊二区,与古泽州府版图一致。1996年8月,晋城市郊区改为泽州县,辖区不变。[22] [21]
历史文化
在晋城市区范围内,
祈福寺
祈福寺(5张)
最能体现晋城文化特色的是晋城老城。不论是程颢书院,还是景德桥、景忠桥、张院民居、玉皇庙,这些都是晋城老城的组成部分。晋城老城始建于唐武德初年(公元618年)[4] ,有着上千年的建城史[4] 。历史上有无数名人踏上了这片土地:唐代大诗人陈子昂登上泽州城北楼,写下了《登泽州城北楼宴》。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子隰川王和宣宁王迁于此,建有隰川王府和宣宁王府。于谦在这里写下了《到泽州》。近代,朱德、冯玉祥、赵树理等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可以说,晋城老城是晋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重要的承载晋城文脉的历史遗存。[5]
晋城市郊泽州县拥有中原地区,三晋东南第一雄关"天井关"和"横望隘"、"小口隘"、"碗子城"、"星轺驿"等重要关隘,由关隘往南数公里,就是通往河南,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险要古道——羊肠坂。[31]
天井关地处泽州县晋庙铺镇境内。
二十四孝望云思亲
二十四孝望云思亲
雄踞太行山的最南部,又名雄定关,为羊肠古道上的重要关口,是通往河南沁阳的关隘,史称"太行八径之一",因关前有三眼深不可测的天井泉而得名。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为历朝历代的兵家必争之地。横望隘又名小口隘,位于天井关村以南12公里处的太行绝顶。因唐朝宰相狄仁杰自汴州北上路经此地时,望云思亲,泽州太守为之刻石纪念而得名,也成为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相传北宋大将孟良曾在此筑寨,把守关口。隋大业三年,隋炀帝南上太行,欲到河内御史张衡家中,为此专门开道九十里。后北宋大将焦赞在此修筑城寨,防守关口,故曰焦赞城。[31]
自古以来,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四大名胜"珏山吐月"、"白马拖缰"、"松林积雪"、"孔子回车"等历史古迹和古老传说在这里辉煌。女娲补天(传说中华人文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遗址和栖息地——娲皇窟,也在泽州县水东乡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农播种(中华第一大帝神农氏采五谷尝百草的羊头山和古墓冢也在高平市境内)、禹凿石门(阳城县境内有石门)、愚公移山等历史传说都有实地可指。古书《墨子》中曾有“舜耕于历山”(今沁水县境内有历山舜王坪),“渔于获泽”(今阳城县城东有获泽河)的记载。[31]
还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
晋城骏景花园
晋城骏景花园
、西瑶泉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泽州高都、沁水八里坪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就发生在晋城高平市一带。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 后周世宗大胜北汉军于巴公原(今泽州县北),更是留下了著名的巴公原遗迹。[31]
晋城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之乡"之美称。始于商周、盛于春秋的冶炼业,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中日精月进。春秋战国的“阳阿古剑”就产自大阳镇。北宋,泽州境内的“大广冶”为冶铁官炉,所铸“大观通宝”被誉为史上最美铁母(钱)。明清时期,泽州境内熟铁炉数有百余座,大阳镇被誉为“九州针都”,“大德”牌钢针畅销海内外,“泰山义”剪刀名扬天下,日用铁货、“九头十八匠”更是名扬全国。时至今日,在当地以“头”字作地名的仍有50多个,以“匠”字作地名近30个。[10]
仰历史文明之光,这里曾哺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历史名人,如唐代著名佛经注疏家高僧慧远,宋代文学家刘羲叟,首创诸宫调的艺术家孔三传,明代经济学家王国光,诗书大家张慎言,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编纂陈廷敬,数学家张敦仁,当代著名作家赵树理等,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