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荔枝湾》走进台山

家乡区县: 江门市台山市

摘要:一年一度乞巧节,台山人又称“慕仙节”。当日,台山市迎来了首个“广府城区乞巧风情文化台山交流活动”,反映城区乞巧的作品———贡案《梦回荔枝湾》在台山汀江圩60号荔枝湾协会的民俗文化基地展出。

南都讯 记者石江龙 上周六是一年一度乞巧节,台山人又称“慕仙节”。当日,台山市迎来了首个“广府城区乞巧风情文化台山交流活动”,反映城区乞巧的作品———贡案《梦回荔枝湾》在台山汀江圩60号荔枝湾协会的民俗文化基地展出。 贡案浓缩了广州西关胜景

该 贡案由广州市荔枝湾文化交流协会带到台山展出,希望宣传当年广州西关城区乞巧的特点。贡案浓缩了广州西关胜景,突出了广州城区西关七夕贡案特色,七夕贡案 集结了十多位广州顶尖民间工艺大师参与本案制作,贡案工艺的精品化更体现城区乞巧特色,广州“三雕一彩一绣”是这一贡案的亮点。

其中,贡案组成有:珠江流入广州荔湾的河涌、塘、湖,这一板块表现西关一带河涌交错的水乡特色,荔枝成熟时节的两岸风情,清十三行富豪潘仕成在风景名胜荔枝湾所建的著名别墅海山仙楼主楼、凉亭、曲桥。

同时,广州旅游景点之一的陈家祠及祠前榕树下的“讲古”,再现当年的广府民俗风情;广府建筑西关大屋群及骑楼街。拜七姐仪式在泮塘一带展开,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造型以及拜七姐的民间活动。

“乞巧”携手“慕仙”弘扬民俗文化

七 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 乞巧的记载,因此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台山人叫“慕仙 节”。

摆贡案,是七夕节广州城区民间节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节日期间,有条件的人家通过制作和摆贡案以展示自家女儿的智慧和手巧,并互相评比,俗称斗巧。

据 了解,荔枝湾文化交流协会成立15年来,致力于挖掘、整理出濒临湮没的民俗文化,此次在台山展示命题为《梦回荔枝湾》的贡案,是特为此次“七夕恋歌——— 甲午梦回荔枝湾乞巧台山慕仙风情”活动制作的,旨在积极推广本会文化品牌,进一步加强与台山民俗文化的交流,弘扬广州西关文化。

《梦回荔枝湾》制作班底

骨雕小艇一对:牙雕大师张民辉制作

玉雕双猫戏珠:玉雕大师高兆华制作

木雕“紫洞艇”及趟栊门:木雕大师罗昭亮制作

广彩七姐:广彩大师陈文敏制作

泥塑讲古佬:雕塑大师万兆泉制作

榄雕小艇:榄雕大师曾昭鸿制作

艇仔粥、后院墙体:剪纸工艺大师叶润生制作

牛郎织女等面塑公仔:面塑大师穆明芳制作

A.LLEN(2015-05-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