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鼓舞是广东省汉族民间舞蹈之一。钱鼓舞原是陆丰钱鼓曲艺班的最后一个高潮舞蹈节目,所以也叫做“抛钱鼓"。流传于陆丰的钱鼓舞分为东西两路:东路钱鼓流传于碣北镇的东埔、滴水、桂林等村、碣石镇的新寮管区、内湖镇的内湖圩及其将军堂村和桥冲镇的松竹寮等村。西路钱鼓则流传于东海镇的新铺村、城东镇的关田埔村、大安镇及东管堂等村。
基本信息
所属地区: 广东 · 汕尾 · 陆丰市
文化遗产名称:钱鼓舞
遗产编号:Ⅲ-22
钱鼓舞
钱鼓舞(15张)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广东省陆丰市
遗产级别: 省
简要介绍
钱鼓舞又称“踏钱鼓”,是一种历史悠久,艺术独特的民间歌舞。由二个角色或四个角色演唱,后人多编作群舞。演员为童伎,男女配对;身着彩衣,绿男红女。头戴哪叱帽,手持舞具钱鼓,载歌载舞。原始形态,多穿插有人物、情节。后来流传下来的故事,有《陈三磨镜》、《郭华卖胭脂》、《裴航遇云英》等。这些故事的本身或缘于《唐人传奇》,或源于《宋元话本》,形态古老。演出时,有帮腔,亦有伴奏。帮腔衬词用“啰哩嗹”,是一种古老的梵曲。伴奏乐曲有《柳青娘》、《双清》、《钱鼓尾(串)》等。《柳青娘》是一支古老的“牌子曲”。《钱鼓串》很独特,其音乐语言可谓仅见。舞蹈动作有二套,一套属《钱鼓》的舞蹈动作:如击鼓、摇鼓、打鼓、抖鼓、抛鼓、接鼓等;一套属串演故事的戏曲动作:如骑马、勒马、望楼、磨镜、照镜、穿针、引线、绣花等。两套动作,揉合一起,天衣无缝,是民间歌舞,说唱音乐向戏曲艺术过渡的绝妙范例。
历史渊源
钱鼓舞是明末清初随着居民的先祖从福建迁移陆丰定居时带来这个舞蹈并代代相传下来。其他有钱鼓舞的乡村也大致相同,有的传说是从东埔村那里通过各种渠道问接传过来的。西路钱鼓舞则以新埔和大安传开各地。东路钱鼓的动作刚强,演技接近南派武功型,伴奏的主奏乐器笛子较短较粗。发出的音量高吭宏厚、服装较接近戏曲的武侠式;西路钱鼓表演动作较柔美,主奏笛较长较细,音色柔美悠扬、服装较为文雅。为了纪念祖宗,有钱鼓舞的乡村,每年秋收后必陆续集中练习跳钱鼓舞,以赴春节到附近村镇作“闹春"表演。
陆丰各村钱鼓舞伴唱曲,至今还采用福建闽南语演唱;其伴奏器乐曲(如“柳青娘”、 “双清”、 “钱鼓尾”、 “画眉跳架”等)与甲子镇民间器乐曲——甲子“福建八音"曲牌,不但词牌名相同,而且旋律曲调也基本相同,伴奏(主要是笛子、大管弦、云锣、刮仔、双音、五劈等)也基本相同;他们的钱鼓曲班所保留的“八仙贺寿”的曲牌和器乐曲的曲调及唱词与陆丰的正字戏“福建仙"的音乐唱腔也基本相同;其曲唱班的小戏道白,也还保留着福建闽南语。由此可见.陆丰的钱鼓舞是从福建传来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