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治理与开发

家乡区县: 黑龙江省友谊县

松花江流域水能资源较丰富,规划建21级水电站,共装机415.04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合计为91.55亿千瓦时。已建1万千瓦以上水电站8座,总装机容量338.81万千瓦,年发电量56.69千瓦时。

各河段的开发任务不同:

①嫩江上游,规划布置卧都河、窝里河、固固河、库莫屯4级水电站,共利用水头125米,总库容137亿立方米,共装机35.84万千瓦;

②嫩江中下游规划设置尼尔基和大赉两级水利枢纽。尼尔基枢纽总库容为82.2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4.64亿立方米,可使齐齐哈尔市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③松花江丰满水电站以上河段开发任务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在本河段布置7级枢纽,共装机321.4万千瓦。其中白山、红石、丰满3座电站已建成,装机270.4万千瓦。处于最上游的松山枢纽为一引水枢纽,把松花江的源流漫江的水量通过水库调节,用长12.6公里的引水洞引到支流松江河,集两河的水量在一起由建于松江河上小山、双沟、石龙3级水电站发电,共装机5l万千瓦。支流松江河在白山水电站上游汇人干流。经白山、丰满水库调节可将百年一遇以下洪水控泄为5500立方米/秒出库;

④丰满以下河段规划布置哈达山水利枢纽,总库容42.2亿立方米,其中调节库容33.5亿立方米。经其调节可多提供水量81亿立方米/年;

⑤松花江干流的开发任务是渠化河道,以满足通航要求,设置了7级航运枢纽。

截止1988年,松花江流域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6551座,总库容257.28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22座,总库容240.47亿立方米,防洪库容64.16亿立方米。在大型水库的总库容中,松花江干流上的丰满、白山水库的库容为155.63亿立方米,占流域大型水库总库容的64.7%,而水库的防洪库容为26.52亿立方米,占大型水库防洪总库容的41.3%。22座大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为10.41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18.7%。中型水库103座,总库容27.6亿立方米,但防洪库容较小,大部分为农田灌溉而兴建。

引松入长(春)调水工程1994年9月开工,1998年11月正式通水,调水工程从吉林松花江石头门水库引水至长春,长63公里,引水流量ll立方米/秒,可暂缓长春市用水紧张的局面。

内河航运

松花江通航里程1447公里。齐齐哈尔、吉林以下可通航汽轮;哈尔滨以下可通航千吨江轮;支流牡丹江、通肯河,以及齐齐哈尔市至嫩江县的嫩江河段均可通航木船。通航期为4月中旬至11月上旬。

松花江流域丰富的物产和发达的工农业生产,促进了松花江水运的发展,运输业务十分繁忙,特别是松花江干流的运输更为繁忙。它是东北地区主要水运干线,货运量占黑龙江水系的95%左右。运输的主要物资是木材、粮食、建筑材料、煤炭、钢铁及其制品、日用百货等。

松花江主要港口有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牡丹江、吉林。其中以哈尔滨和佳木斯最为重要,都设有夜航和机械化装卸设备。哈尔滨是铁路和水运的中转港,港口条件较好,枯水期船舶仍可满载进港。由于河流分布的影响,哈尔滨港的作用主要限于东北地区。

白山水电站

白山水电站白山水电站是东北地区最大的水电站,位于松花江上游的吉林省桦甸市白山镇,1981年11月正式建厂。主厂房高54米,容纳了五台单机容量约为30万千瓦的立轴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

总装机容量170万千瓦,年发电量20.37亿千瓦时,通过220千伏输电线路送往东北电网。

白山电站大坝为三心圆混凝土重力拱坝,最大坝高149.5米,坝顶弧长676.5米,白山水库最大蓄水量64亿立方米。

白山水电站是一个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防凌、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大型骨干电站。

红石水电站

红石水电站也在松花江上游的桦甸市,为白山电厂管辖。红石水电站安装4台5万千瓦的轴流定浆式水轮发电机组,1985年末第一台机组发电,设计所发电量4.4亿千瓦时,通过66千伏输电线路向吉林地区供电。

红石电站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46米,坝长438米。红石水库最大库容2.84亿立方米。

丰满水电站

丰满水电站建于松花江上,位于吉林市区内,是我国第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初建于1937年,1943年第一机组开始发电,当时发电规模较小,至解放前夕又遭破坏,处于瘫痪状态。建国后经政府大力修复并加以改建,成为东北电网的主力电厂。1988年,二期扩建工程上马后共安装10台机组,总装机容量72万千瓦,三期扩建工程完工后,总装机容量达100万千瓦。

丰满水电站坝高91米,坝长1000多米,使湖水形成67米的落差,飞流直下,如白练悬挂,喷珠溅玉,十分壮观。坝上的松花湖,即电站水库,是发电、防洪、灌溉、航运、养殖、城市用水、旅游风景区等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

5 历史文化
相关传说

[2]人人都知道,松树只结松塔,只长松籽,不开花。那么,松花江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听放山伐木的老年人说,早些时候,松树也开花,后来,让人给借走了。

很久以前,黑龙江地区,依山傍水,树木茂盛,人烟稀少。那时的兴安岭和长白山都是连着的,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泊直通大海。到处是波浪滔天的景象。在这一片汪洋大水当中,有个生满莲花的大湖,叫莲花湖。不论冬夏,湖面上总是铺满荷花叶子,粉莲白莲马蹄莲,姹紫嫣红,一年四季常开不谢。荷叶底下,成群成群的鱼和蛤蜊自由游动,每个蛤蜊壳里,全含着一颗溜光锃亮的夜明珠。星光灿烂的夜晚,天上地下,瑞气千条,霞光万道,整个大湖,简直跟“聚宝盆”一样。

可就在这块风水宝地,不知何时,闯进一条白翅白鳞的恶龙,它的外号叫“小白龙”。起初它在湖底藏着,不声不响。后来,越来越放肆,动不动就翻江倒海,把碧碧澄澄的一湖清水搅个底朝天,最后,荷花谢了,鱼没了,蛤蜊也闭了嘴,夜明珠也不再闪光发亮了。一湖清水瞬时变成臭哄哄的死水了。有时小白龙一“炸翅”,立时洪水翻滚,天昏地暗,方圆几百里的地方都受到牵连,总也得不到消停。

小白龙为非作歹的事,惹怒了东海的老龙王,就派黑翅黑鳞的大黑龙去降服小白龙。

第一次,大黑龙轻视了小白龙。它一路呼风唤雨,来势汹汹。半路上,还故意抖动拿来捆小白龙的锁链儿,这一抖顿时电闪雷鸣。小白龙知道来了敌人,就赶紧吃饱喝足,躲在暗处。大黑龙胆壮心粗,在莲花湖上,闹腾了半天就是不见小白龙的踪迹。等大黑龙身困体乏,那小白龙猛得蹿上来,轻松地把大黑龙打退到三江口。第二次,大黑龙就顺江底走了。可无论它游到哪里都把水染的漆黑,还是被小白龙得知了消息,这次又是大败而归。

大黑龙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它必须隐藏好自己才能胜利。第二年夏天,地面上布满了松树花,洁白一片。有的花,落在水面上,把江河湖泊都盖住了。大黑龙从中受到启发,于是它去借松树花,来到长白山和兴安岭,使出浑身解数,把松树花打落在地,龙卷风一扫,松树花洒满大江,水立刻变白了。大黑龙养精蓄锐,偷偷来到莲花湖,战了三天三夜降服了小白龙。可惜,小白龙没锁牢,从东海口拐弯朝南,逃到了如今的兴凯湖,大黑龙把所有的江河变成三条大江,就是今天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那座莲花湖,后来水越来越少,成了半月形的五大连池。大兴安岭和长白山也分开了,南边一座,北边一座。

从那以后,松树就不开花了。为了纪念大黑龙的功劳和松树花的贡献,就把那条江叫作松花江了。

自然资源

[3]松花江是黑龙江的最大支流。本身也有两条主要支流,其一为源于白头山天池的松花江正源,另一为源于小兴安岭的嫩江,两江在扶余县汇合称东流松花江,折向东北流至同江县注入黑龙江。全长一千八百四十公里,流域面积五十四万平方公里。松花江流域范围内山岭重叠,满布原始森林,蓄积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山脉上的木材,总计十亿立方米,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森林区。矿产蕴藏量亦极丰富,除主要的煤外,还有金、铜、铁等。

松花江流域土地肥沃,盛产大豆、玉米、高粱以及小麦。此外,亚麻、棉花、菸草、苹果和甜菜亦品质优良。松花江也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大淡水鱼场,每年供应的鲤、卿、鳇、哲罗鱼等,达四千万公斤以上。因此松花江的确是东北地区的一条大动脉。

人们常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其实松花江水才无愧于是从天上来的呢。松花江是满语“松阿里乌拉”的转译,其蕴意深远、引人遐想。

松花江源出长白山天池,如一条绿色飘带横贯吉林市全城。全长1840多公里,流域面积545000平方公里,在全国各大江河流域中,仅次于长江、黄河,居第三位,好比东北人民的母亲河。

松花江休养生息不断深入,成效日益显现。一是全面完成总量减排控制目标。截至2010年底,松花江流域化学需氧量(工业和生活)排放量63.1万吨,较2005年削减19.5%,全流域均完成总量减排控制目标。二是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0年,松花江水质总体上由中度污染好转为轻度污染,流入黑龙江的断面水质已稳定达到Ⅲ类,松花江流域Ⅰ至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52.9%,比2005年提高29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7.6%,比2005年降低2个百分点;国控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比2005年分别下降20.5%、37.5%、24.2%。三是流域水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十一五”期间,松花江流域水生态系统功能有所恢复,局部江段生态环境可满足鲟鱼、鳌花等稀有鱼类的繁衍条件;水鸟数量逐年增加,东方白鹳等珍贵水禽又重回松花江游弋。

松花江休养生息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遵循规律、道法自然;恢复生机、提升活力;系统管理、综合治理;控源截污、优化结构的基本原则,认识上日益深化,措施上不断丰富,实践上快速推进。松花江休养生息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对其他地方推进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具有重要启示。

尊重自然规律,促进人水和谐。江河湖泊是有生命的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发展的净化功能,用人文关怀善待它们,在人类减少污染和破坏的情况下,可以让它们重新恢复生态平衡,使自然生产力得以再发展。这是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水之间和谐相处新观念,把水环境承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布局和速度的基础,实现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恢复系统生机,提升系统服务功能,并不是遥不可及,而是大有作为。

 

 

小金666(2015-05-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