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世居老余杭南渠河畔,老屋朝南,面临小河。小时候,这条河河水清洌,是百姓的饮用水源。有劳力的,为住户、商家挑水饮用,赚几个小钱。河里的鱼儿自由游弋,爱好钓鱼的,常在河边垂钓。主妇们淘米洗菜,鱼群会在身边转悠觅食,用淘箩快速一捞,或许还有意外收获。到了夏天,孩子们游泳戏水,摸鱼捉虾,其乐无穷。勇敢的,还会从小珠桥上往下一跳,以示水性好,这一切,都成了记忆中的事了。
南渠河是条人工河,挖成于东汉熹平2 年,东西全长221公里。上接木竹河,下边余杭塘河,为京杭古运河的南端。吴越国王钱鏐在位时,在苕溪凤仪塘东筑乌龙涧,引苕溪水入南渠河,经老余杭千秋堰,南灌安乐直至钱塘,是有利于杭嘉湖的水利工程。钱鏐又重筑余杭县城,将余杭原在苕溪北岸的县衙徙于苕溪以南,南渠河畔,扩大了余杭古县城的范围。南渠河一带,一时繁华起来,民居鳞次栉比,环桥叠舸,贾舟雁次相缀,成了商贸发达之地,故有“小上海”之称。
那时,河面上的乌篷航船忙碌载客,赤膊劳工装卸繁忙。轮船拉响汽笛,长呜迎客。每当端午佳节,龙舟胜会,从东乡赶来的龙舟聚集于南渠河龙船头,赛个高低。河畔的老屋,石库台门,过街廊檐,古朴典雅,茶坊酒肆,店铺商行,林林总总,此乃小桥、流水、人家,美哉!美哉!
要说桥,南渠河上古桥特别多,而每座古桥,都有一个故事。比如葫芦桥吧,并不是说桥型像葫芦而得名,而是在五代时,邑人张俨长年种植葫芦,储钱造桥,百姓念其德,取名“张公桥”,俗呼“葫芦桥”,流传至今。1956年8 月,一场特大台风洪水冲塌了苕溪瓦窑塘,洪水直泻南渠河,冲塌了河畔部分民居、商家,冲垮了葫芦桥至东门桥的八座桥梁,只保住了文昌阁。不久,“桥“又重建起来了。1959年12月,政府拨款,在苕溪南岸兴建幸福闸,引苕溪水,经木竹河下游旧道,灌入南渠河。此后,又在1966年11 月在龙船头北侧兴建余杭闸,溪水从闸门流入南渠河,河水变清了。
南渠河,是余杭百姓的母亲河,她,目睹了千余年来河流、古街的沧桑。特别是2004年,苕溪通济桥退堤扩孔以来,加速了洪水流量,提升了抵御洪水的能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旧城改造中,有识之士以晚清建筑风格,投巨资改造800米南渠街,如今二端为仿古石牌坊,河沿仿古石雕扶拦,雕着良渚玉琮。双塔相映,一幢幢仿古商铺、楼群,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双龙戏珠,古街成了南渠河畔的商业步行街,又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