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过后,气温回升、天气渐热,单季稻育秧进入倒计时。日前,在良渚街道杭州兴利农业园区,种粮户沈师傅正抓住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加班加点开展单季稻的机械化育秧工作。
来到沈师傅的育秧场地,他正和几位工人在进行机械化育秧,只见工人将育秧用的塑料模盘放到流水线上,装满基质底肥的漏斗通过振动作用将底肥均匀地撒在塑盘上,接着机器自动均匀洒水,撒完水后,第二个装满种子的漏斗同样通过振动作用将谷种均匀地撒在塑盘上,最后再覆盖上一层土壤。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
随着人工费的逐年增长,采用机械化育秧机省工、省本,又省力气,速度又快。现在,农户再也不用像以往一样顶烈日冒风雨播种,而且种子浪费也少了。
沈师傅介绍说,制作好的育秧盘将盖上塑料薄膜进行培育,3天之后长出两到三公分的小嫩芽,就可以放到田里去了。似乎觉着光说不过瘾,沈师傅起身带记者去大田里瞧瞧。此刻田地里,工人正在紧锣密鼓地将秧苗移到地里继续培育,一般15天左右可以出田。
通过近距离的观察育秧盘,记者发现,这用来育秧的泥土和平常所见的土有着很大不同,似乎内有乾坤。早在2013年时,沈师傅还是使用传统办法进行育秧,既要准备苗田,还要人工进行筛土、拌土。除了需要大量的人工、苗田外,还潜在很多风险,如土壤中有草籽、含除草剂等,这些都可能对种子发芽造成影响。效果不好不说,还费工费时。直到去年改为基质土育秧,一切才大有改观。随着机械化插秧在我区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机械化育秧的适时出现,更是为机插发展平添一把助力。
近年来,良渚街道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而机械化育秧作为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技术环节,与机械化插秧技术紧密结合,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和防灾抗灾能力,让农户种粮真正进入到了“科技时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